西藏牦牛博物馆十周年:传播牦牛文化到更远的地方

来源: 中青网
2024-06-10 04:31:06

  中新社拉萨5月18日电 题:西藏牦牛博物馆十周年:传播牦牛文化到更远的地方

  中新社记者 赵朗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这一天,西藏牦牛博物馆刚好走过十年,这是中国唯一一座牦牛主题博物馆。牦牛粪是镇馆之宝,一半藏品由牧民们无偿捐赠,凭借这些,这座博物馆一次次“出圈”,成为西藏热门旅游打卡地。

  当时57岁的他辞去北京出版集团的职务再次回到了曾工作16年的西藏,“当时没有资金,车也是自己的,也不知道要建在哪。后来,多方努力,得到了北京和拉萨两地的支持,博物馆纳入了北京重点援藏项目。”

  由此,吴雨初建团队,开始了3年的筹备工作。行走3万公里,他和团队进行田野调查和藏品收集,困难重重,又一次次被牧民们的热心感动。牧区没有博物馆概念,藏语中也没有博物馆的直译。吴雨初向牧民做了最简单的解释:要给“亚”(藏语,意为牦牛)建“颇章”(藏语,意为宫殿)。申扎县的一位牧民听说北京的汉族人到西藏给牦牛建宫殿,特别感动。他们一家人做了一顶牦牛帐篷,坐了3天的汽车送到了拉萨。

  2014年开馆时,西藏牦牛博物馆已有数千件藏品,十年来,仍有民众不断向这里捐赠藏品。

  西藏牦牛博物馆共4个展厅,藏品诠释着高原大地历史文化、畜牧文化、器物文化、生态文化,以及音乐、舞蹈等艺术文化。感恩展厅内,墙上悬挂了152头牦牛头骨,甚为壮观。

  吴雨初介绍:“牦牛头骨均是它生前主人送来,博物馆给这些牦牛头骨做了编码,编码背后记录了它主人的名字、它的名字和性别,家住哪里、海拔多高、一生产了多少奶、多少酥油。你看上面那一层个头小的全是母牦牛的。”

  西藏牦牛博物馆建成后,牦牛文化走到了更远的地 方,曾到北京、广州、南京、杭州等很多城市展览。牦牛粪作为镇馆之宝,是每次展出的必备。他说:“很多人以为牦牛粪很臭,闻后都说有股牧草的清香。在外展出,馆员们学会了不少牧民技能,都会砌牛粪墙,做灶。”

  过去十年,西藏牦牛博物馆接待过不少国外政要、科学家、博物学家等。其中,有位美国考古学家,机缘巧合之下,他在这里竟见到了已故父亲的照片以及研究牦牛的论文,这一跨越重洋的不期而遇让他感动不已,潸然泪下。

  为何选择牦牛作为表达西藏文化的符号?吴雨初解释:“一说到西藏文化,很多人便认为就是宗教文化,我不这么看,牦牛文化比宗教文化早得多,它由高原劳动人民创造而来,它才是真正的高原象征。”

  他还说,牦牛身上的肉、血、奶、皮、毛、骨、粪便等等一切,成就了西藏高原人的衣、食、住、行、运、烧、耕,所以当之无愧。

  无论寄语“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还是强调“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总书记在同高校学生交流时,有赞赏,有鼓励,也有期许。

  这个跨年夜,有5400名警察和宪兵在巴黎巡逻。为防止酒后滋事,官方限制人们在街头饮酒。不过记者看到,仍有一些年轻人在街头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分享早已准备好的香槟酒,庆祝跨年。

  习近平主席这番话,让香港青年梁婉琳深受鼓舞。她说:“香港好,国家好;国家好,香港更好。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的快速发展,香港年轻一代一定会有更广阔的人生舞台。”

  本次比赛聚集了50余位高水准专业选手的参与,经过综合体能和技能闯关的考验与个人能力的挑战, 最终邓小鱼、陈江天、侯捷获得男子前三名,万佳丽、王宣林、吴雨欣获得女子前三名,訾鑫淼、李博获得团体赛冠军。

  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沿着中国革命的征程砥砺初心。从阜平到西柏坡,从古田到照金,从井冈山到金寨,从中共一大会址到嘉兴南湖红船,从香山革命纪念地到于都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

  昆明斗南拥有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鲜切花交易中心,是中国乃至亚洲鲜切花价格的“风向标”。这里的花卉出口日本、韩国、新加坡、沙特阿拉伯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国市场上流通的每10枝鲜花中有7枝来自这里。

谢馨慧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