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皖”风吹过大运河

来源: 雷科技
2024-06-25 06:54:09

  6月17日,柳孜运河遗址国家文化公园项目现场,工人们挥汗如雨,施工紧张有序进行。未来,待工程全部完工,昔日大运河桥上“人流如织”、桥下“舳舻相继”的盛景,将于此“复活”。

  公元605年,隋炀帝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开凿南起余杭(杭州)、北至涿郡(北京)的隋唐大运河。在江淮大地,大运河倒映出180公里的“安徽风景”。

  千年已逝,“皖风”拂过。如今,历经传承与保护,这片土地上的大运河依然摇曳动人。

  一“带”

  ——运河文化的“活化石”

  大运河入皖,最先抵达的是安徽淮北。淮北市濉溪县,一座柳孜运河遗址颇为瞩目。

  遗址经1999年、2012年两次考古发掘,发现唐宋时期的河道、河堤、石筑桥墩、道路等重要遗迹,出土8艘木质沉船等诸多文物。1999年,柳孜运河遗址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作为大运河遗产点,柳孜运河遗址为千年来古运河之谜揭开了谜底,证明了通济渠的确切走向。时至今日,柳孜运河遗址在保护发展中形成一条集“文化带、生态带、旅游带”为一体的“大运河文化景观带”。

  2018年5月,中国大运河淮北濉溪柳孜文化园开园。依托柳孜运河遗址核心保护区,文化园在保证遗址不受破坏的基础上,建成集生态园林、采摘、水上乐园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区。

  眼下,这里正在建设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淮北段),将柳孜运河遗址昔日繁华景象,重新“复活”于世人眼前。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大运河遗产首先就是要在不破坏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利用。”濉溪县文物局局长李彬介绍,未来柳孜运河遗址将建游客接待中心、研学中心等相关设施,在加速运河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同时,进一步让运河文化焕发新生。

  一“墙”

  ——博物馆的“一眼千年”

  再向东,大运河的“脚步”踏上了宿州市。

  这是一座因运河而生,又因运河而兴的千年古城。自古以来,大运河被宿州人视作母亲河。

  宿州市博物馆三楼,一面墙便是“一眼千年”:千年大运河的地层剖面被“挂”在走廊墙面。长53米、高4米的剖面图,宛若一幅巨型“壁画”,从历史的幽光里走出,诉说着大运河昔日的荣光。

  这幅“壁画”并非艺术之作,它来自几十公里外的灵璧凤山大道隋唐运河遗址。遗址因灵璧县凤山大道的修建而被发现。2021年8月至次年1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人员对此进行了为期5个月的考古挖掘。其成果被评为2020—2021年安徽省十大考古新发现。

  几十公里外的河道剖面,缘何能被“搬进”博物馆?

  过程融合了现代科技。形象一点儿说,该过程就像在河道剖面图上贴上了一张膏药,当膏药取下,河道剖面上的淤土和沉积物也因附着于膏药上一道被取走。

  实际上,这张“膏药”是用特制的胶水与纱布制成的,揭取后,还要经过清洗、杀菌、脱盐、脱酸、阴干等多道程序,最后制成的河道剖面展品可以保存数十年之久。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剖面尺寸巨大,施工人员将其分割成许多个小块,并逐一编号,一块块抬进展厅,再根据编号将其重新粘连合体安装上墙。

  河道剖面上粗糙的泥沙淤积层,及其夹杂着的石块、瓦砾、陶瓷片、动物骨骼等,一一构建起大运河运载千年的“时间密码”。这让大运河两岸人们,仅在博物馆内即可瞻仰厚重的历史。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也因此愈加可亲可见。

  一“水”

  ——千年“活水”今依流

  再往东,宿州市泗县,大运河给安徽留下最珍贵的一段活水。

  地处皖苏交界的泗县境内,有一条28.1公里长的“活运河”。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穿越泗县“十里井”的5.8公里故道保持着最为完整的运河原始风貌,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的唯一活态遗址,成为大运河通济渠段7处世界文化遗产点(段)之一。

  到了泗县,大运河的古韵何以被“定格”?

  在泗县境内,运河西口与唐河相通,在泗县县城境内注入环城河,与石梁河相接,向南与新汴河水系相连,向东与新濉河汇通,整个泗县运河故道水系发达,循环相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活态水系,这也是泗县段运河保留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实现大运河泗县段的保护传承利用,近年来,泗县先后对大运河沿线环境进行整治,聘请专人对运河管护工作进行巡查,实时开展大运河段沿线监 测管理工作,统筹推进泗县大运河文化带相关建设等。

  泗县呵护着大运河,大运河也成就了泗县。随着一批文旅项目陆续完成,泗县每年通过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文旅活动吸引游客10万余人次。

  还有分析指出,RCEP这种高水平、统一贸易投资规则的自由贸易形式,为今后构建更高水平、更大范围、统一规则的自由贸易协议提供了参考。

  31岁的庞开中“入坑”7年了。他回忆,以前在纽约上学,常常看到曼哈顿的上班族西装笔挺,由此萌生了对西装的兴趣。一天,一身西装的庞开中与着装休闲的美国教授在电梯里偶遇。教授问他为什么每天都穿得这么正式?他结合《王牌特工》里的台词回答道:“西装代表态度,礼节造就君子。”

  为了让旅客安心出行,香港迪士尼还会继续参考相关部门最新指引实施一系列措施及程序,其中要求除在餐饮处所内于餐桌饮食及在乐园的室外范围饮食时,所有旅客在乐园游玩时均须一直佩戴口罩,度假区多处包括乐园入口及游乐设施出口、商店及餐厅均增设免洗消毒洗手液机等。

  “把向往的地方变成了去过的地方” 个人简历里写着“自然人文地理摄影师、设计师”的@悟空,工作地点在青藏高原上,也是旅行爱好者,他发布了“再见,2022,我的年度九图”,九张图显示出一个主旨——“没有什么比恶劣的天气更适合一次意义重大的启程”。 九图大多是深山险境里的工作图,同时也有着很难一见的美景,比如,带明星刘雯在雨崩徒步;在春天的多雄拉山,这里是墨脱传统徒步路线的起点,寻找西藏最早开的绿绒蒿;在云南甲应村拍摄高山杜鹃超级花海;在四川甘孜的甘白线,以及在雨崩虫草线考察,在梅里北坡工作。 其中还有几张照片非常“活在当下”,比如,在雨崩营地,博主把电视机搬到户外,看世界杯直播,以及在四川白玉县露营煮咖啡,等等。 @悟空在这个年度总结里感慨道,“不凝望其他地方,仅注视你能到达并经历之处;不遐想其他时间,无论多么遥远,仅思索你能到达并经历之时;不张望其他途径,仅追寻那为你延伸、为你等候之路;了解宇宙如同道路,许多道路,替旅行之灵魂所铺的道路”,并庆幸自己2022年还能坚持旅行,虽然经历过道路塌方,被堵在大山深处,并在车里睡了一夜,但是“出门多时,远游归来的你已是另一个人——你绝不可能原路返回。而我不得不走了很远的路,才走到这孤身一人的状态。”这些感言让很多网友心有戚戚焉。 记者看到,不少旅游博主依然坚持在2022年“把向往的地方变成了去过的地方”,@物言seven的年度九图,阐述了一个观点,“旅行的意义大概就是,用一张张美好的瞬间定格成画,是永不过时的情书”。

  初出茅庐 李白“路中投刺”

  “‘减负行动3.0’出台前经过了扎实的前期调研,把近一阶段青年科研人员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在政策层面落到了实处。”邓仲良认为,相关政策的出台有助于青年科研人员减负,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他们把主要精力聚焦在科研工作上的政策保障。

孙琳莲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