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高质量发展·权威发布|陕西:十年来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4%

来源: 中国小康网
2024-06-06 15:58:44

  第一,创新和产业加速融合。陕西是国家重要的科研和文教中心,发挥科教优势,激发创新活力,十年来,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提高0.31个百分点、达到2.34%,技术合同成交额增加3500多亿元、突破4100亿元,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到71.72%、提高15个百分点。培育形成航空工业、集成电路、先进结构材料3个国家级产业集群,光伏电池转换效率屡破世界纪录,超导、特高压输电、新型显示等领域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现代煤化工、高端无人机、金属增材制造、旱作节水农业全国领先,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等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钛金属加工产业规模、重卡变速器产量全球第1。近三年,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分别增长1.9倍和1.6倍,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高于全国2.8个百分点,创新驱动发展驶入快车道。

  第二,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增强关中的辐射带动能力,推动陕北能源产业转型升级,支持陕南绿色循环发展。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加力提速,两市城区实现地铁直联,企业登记等380项政务服务实现跨域通办。十年间,全省县域生产总值达到1.62万亿、接近翻了一番,城镇化率达到65.16%、提高13.59个百分点。圆满完成脱贫 攻坚任务,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小麦、油菜、番茄育种技术全国领先,国家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达到9个、居全国前列,全世界每7个苹果、每4个猕猴桃中就有一个产自陕西,羊乳、木耳、茶叶等“土特产”正成长为“大产业”。

  第三,改革开放纵深推进。深入开展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持续深化“亩均论英雄”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土地、技术、数据等要素配置效率不断提高,截至去年底,实有企业156.5万户、十年增长了3.1倍。国有企业改革扎实推进,省属企业营收、利润总额、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居全国前列。我们主动融入“一带一路”,率先实现中亚五国通航全覆盖,杨凌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累计为130多个国家培训了4700多名农业官员和专业技术人才。近三年,陕西中欧班列开行量年均增长12.8%,突破5300列,开行量、重载率、货运量等核心指标居全国前列。十年间,全省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4.2%、高于全国9.2个百分点,自贸试验区探索的集成退税服务、通关便利化、科创企业票据融资等38项创新经验向全国推广。

  第四,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陕西牢记“国之大者”,践行“两山”理念,秦岭陕西段生态环境优良等级面积达99.3%,林地、草地、湿地占全省总面积的71.3%,黄河流域主要支流年均入黄泥沙量较上个十年减少三成,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质稳定在II类以上。绿色转型步伐加快,煤电机组全部实现超低排放,绿电装机规模十年间增长了8.5倍、突破4000万千瓦,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实现新突破,累计封存二氧化碳45万吨。

最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1月18日在京公布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多年来为我国能源发展提供咨询服务,也于2022年成为中国工程咨询协会会员。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苏立新表示,公司将结合我国工程咨询业新发展新要求,不断提升工程咨询工作水平,自觉遵守行业自律公约和职业道德准则,为实现“3060”目标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一,工业经济回稳向好,“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彰显。去年我们坚持把稳增长摆在突出位置,多措并举,扩投资、促消费、稳外贸,下大力气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取得积极成效。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5.5%。工业经济为稳定宏观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撑。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6%,为近年来较高水平;工业拉动经济增长1.1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拉动0.8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27.7%,较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大山包保护区科研人员表示,在监测水鸟时,惊喜发现大海子湿地内有一只嘴呈橘红色、羽色艳丽的“特殊鸭子”混迹于众多水鸟之中。经查阅相关资料,确认这只“特殊鸭子”是赤嘴潜鸭,此次记录到的是只雄鸟。

  “翻过这个山头,到下一个山头就可以歇会儿了。”王中嗣给大家鼓劲儿。气温零下1°C、风力6级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出透汗,早晚凉透心”,直到正月十五,这都将是消防员们每天巡护的“必修课”。

  择一事,终一生。成为一名生态学家,于印开蒲而言也许偶然,但60余年坚持却绝非意外。从学习绘制植被地图,到参与横断山脉植被调查等多项考察,从建言九寨沟和亚丁自然生态保护,到记录跨越百年的生态环境变迁,履行好作为生态学家的责任,印开蒲始终坚持记录事实、讲述真实、传播现实。植被分布在他的精细测量下转变为可供后人研究的基础资料,生态环境变迁在他的讲述下受到广泛关注,西部生态环境变迁在他的记录下成为阐释美丽中国的最好注脚。

黄俊坤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