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端午盛事:浙江濮院民俗荟萃 绽放非遗风采

来源: 华声在线
2024-06-11 12:18:38

  中新网嘉兴6月9日电(胡丰盛 黄彦君 陈建钟)闪展腾挪、立卧滚抖……一头头身披金毛、红须飘飘的瑞狮眨巴着大眼睛,晃头晃脑,时而矫健勇猛,时而威武雄壮,时而憨态可掬。6月8日上午,一场舞狮表演,拉开了浙江省桐乡市濮院镇第七届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活动的序幕。

  不一会儿,只见瑞狮跃上舞台,左右各吐一卷:风雅桐乡、时尚濮院。“朱砂轻点,赋予瑞狮传播幸福与吉祥的能力,寓意濮院人开放、包容、创新、奋进的精神面貌。”濮院镇有关负责人说。

  作为本次非遗节的“保留项目”,抬阁表演以其独特的气势赢得了观众的阵阵喝彩。八人抬一阁,两人护左右,孩子们幻化成武松、崔莺莺等人物,上演着“打虎”“读西厢”等精彩剧目。前后八阁总计百余人,声势浩荡地穿越人群,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

  抬阁这一传统游艺项目起源于南宋,盛行于明清,旨在祈求风调雨顺、地方太平。它根据不同的表演内容,采用优质木材通过拐、棍、卡、扎等方式加工成不同高度的造型,再由少男少女装扮成不同角色进行表演。

  “哇,好可爱!”“原来这就是抬 阁呀!”一支声势浩荡的巡游队伍,吸引了民众紧紧跟随,一睹非遗风采。当地居民张浩带着5岁的女儿多多,早早地就来现场参与活动,看到萌萌的“武松”,多多不停地挥动着小手,和“小武松”热情地互动。

  此次非遗节还融入了端午节的传统习俗——赛龙舟。活动现场举行了旱地龙舟比赛,将民俗知识与趣味竞赛相结合,不仅提升了大家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精神,也让民众感受到了端午节的浓厚氛围。

  同时,“儿童古风秀”为观众带来了别样的惊喜。孩子们头戴非遗簪花,在台上自信走秀,国风范十足,令人忍俊不禁。

  在非遗美食和文创区,游客们可以品尝到臭豆腐、糖画、梅花糕等传统美食的诱人滋味,还可以一睹烙印、手工木雕、丝绸画缋等非遗特色文创产品的风采。此外,游客们还可以亲自体验竹编、漆扇、香囊制作等非遗技艺类项目,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温度。

  “今天看到了很多以前没见过的活动,比如竹编、漆扇等,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韵味!”当地二年级的小朋友王奕涵激动地说。

  濮院镇文体站站长钟昕烔表示:“这是我们第七届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通过在端午节举行这样的活动,我们希望能够给予民众更多体验机会,让民众能够更好地去观非遗、品非遗、玩非遗,共同营造全社会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的浓厚氛围。”(完)

  有的地方也会在腊月二十三这天蒸粘糕、吃粘糕,寓意“年年高”;在福州,甘蔗是祭灶必备的食物,取其“节节高”之意,为新一年讨个好彩头。

  3.行人注意防寒防滑,驾驶人员小心驾驶,车辆应当采取防滑措施;

  林区“卖空气”,探索实现“东林西铁碳中和”

  石器形态的标准化程度是反映石器生产专业化的证据之一。郑州地区仰韶中晚期石质工具的形态、原料、加工等内容的研究已经联系起来,共同揭示出石器工业的丰富层次。以石铲、石斧、石锛、石凿为代表的第一类石质工具生产展现出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可能指示着较为固定的生产人群。如石锛、石凿等从功能出发将平面形态、尺寸大小与器身厚薄设计出不同类型,但刃部特征都体现了较高的标准化程度,反映出形态设计和生产技术的高度统一,正是专业化、精细化加工的生动写照。作为仰韶中晚期最为核心的生产部门,专业化的石器生产应该受到了统治阶层的控制,具备高超技术的专业石器工匠很可能已形成专门的社会阶层。而石刀、石镰、石抹子、石锤等工具的制作水平明显不如前述工具。简言之,石铲、石斧、石锛、石凿等工具在聚落生产中占据主导位置,这也是统治阶层倾斜社会资源、控制专业化生产的重要背景。

  值得一提的是,IMF报告的副标题用“生活在边缘”描述非洲经济的现状和前景。面对多重危机和挑战,非洲国家确实需要像“走钢丝”一样谨慎施策,并着力促进经济多样化发展,厚植经济发展优势;国际社会也应及时向非洲伸出援手,帮助非洲走上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苍茫雪原,古村落的新故事

汪坚人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