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高考结束后这些骗局要警惕

来源: 秀目传媒
2024-06-14 03:36:50

  骗局一:谎称可以“提前查分”

  高考结束后,不法分子会利用部分考生和家长的焦虑心态,通过群发诈骗短信,谎称有“特殊渠道”可以提前查询高考成绩,并附有“查询分数”的网址链接。考生和家长如果在网站中输入身份信息、准考证号、银行账户信息等信息,银行卡里的钱财就有可能被不法分子转走。

  【提醒】高考查分时,应认准教育部门指定的查询方式及查分网址,不要轻 易点击陌生短信、邮件中来历不明的网址链接。

  骗局二:谎称有“补录名额、内部指标”

  这类骗局常常出现在高考志愿录取结束后,不法分子谎称某高校名额没能招满,通过花钱“打点”可让考生获得补录名额。还有些不法分子会谎称,有特殊渠道可以购买“内部指标”“计划外指标”,以此骗取考生和家长的钱财。

  【提醒】正规的招生录取不会产生任何附加费用,需要收取保证金、指标费的“特殊渠道”入学,都是诈骗。

  骗局三:伪造录取通知书和虚假网站

  不法分子冒充高校招生办人员,向考生寄送伪造的录取通知书或者发送相关的录取短信,让考生将学杂费等打入指定的银行账号,以骗取钱财。类似骗局还有制造虚假的钓鱼网站,其目的就是骗取学生的生活费、学杂费。

  【提醒】考生和家长在登录学校和教育部门网站时,一定要有鉴别真伪的意识,要通过官网认证的链接或学校、教育部门官方发布的网址进入,转账汇款时要通过多种途径核实账号真伪。

  骗局四:提前申请“助学金”

  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考生相关信息后,冒充高校老师或者教育部门工作人员,谎称可以对困难考生或者成绩优异的考生提前申请或发放助学金、奖学金。同时,以“再不领就过期”的名义,要求考生提前支付“手续费”,从而实施诈骗。

  【提醒】如果考生和家长接到自称是高校、教育、财政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声称要发放“国家助学金”“助学扶助款”的,一定要增强防范意识,及时通过官方渠道向高校、教育等部门核实真伪。

  人民数据研究院研究员唐风表示,高考结束后,不法分子利用部分考生和家长“熬”不住的焦躁情绪实施诈骗。高考骗局虽然花样繁多,但所有骗局都围绕一个“钱”字,凡是涉及钱财,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

  半月谈记者随机询问一位就诊的村民吕双双:“药好买吗?”她说:“也不算难买,板蓝根、退烧药都有。”这次来挂号,吕双双是为了买些中药给家里的老人吃,作为病情初愈后调理之用。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广州1月19日电 题:今年春节,他们依旧在“驼峰”度过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1月19日电 “很高兴欢迎中国游客在阔别近3年后,再次来到马尔代夫。”当地时间18日,马尔代夫外交部长沙希德在推特上写道。

  <strong>刘奕或早已淡出足协核心层</strong>

  通报称,23日至24日(即农历初二、初三)受强冷空气影响,48小时内最低气温将下降7℃~9℃,并将伴有陆上4级~6级、沿海和江河湖面7级~8级的偏北大风。

  2. 武威市公安局凉州分局警务保障室原主任党延宏违规收受礼品问题。2018年、2019年春节前,党延宏多次收受工程承包商所送的高档香烟和羊肉等礼品共计折合2540元。党延宏还存在其他严重违纪违法问题并涉嫌职务犯罪。2022年4月,党延宏受到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涉嫌犯罪问题被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查起诉。

许哲盈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