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问今年来北方最强高温过程:为何高温如此凶猛 未来还要热多久?

来源: 猫眼电影
2024-06-14 21:46:20

  中国天气网讯 近期,北方多地炙烤模式持续,河北、河南、山东等不少地方遭遇40℃以上罕见高温,局地地表温度一度突破70℃,妥妥的“热到烫脚”。为何北方高温这么猛?40℃以上高温是不是越来越常见?未来还要热多久?中国天气网气象分析师王伟跃一一解答。

  一、近期北方高温有多强?

  “6月8日,北方地区开启今年以来最强高温天气过程,10日起进入鼎盛时段,今天(13日)为本轮过程高温最强的一天。”王伟跃介绍,这轮高温过程具有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强度强、地表温度高等特点,华北、黄淮以及新疆出现大范围35℃以上的高温天气,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山东西部、新疆吐鲁番等地成为高温中心,部分地区气温达40℃以上。

  过去5天里,40℃以上国家级气象站呈现爆发式增长,且接连打破历史纪录。11日,33个国家级气象站打破当地6月中旬纪录,4个国家级气象站打破当地6月最高纪录,河北安国(42.3℃)追平当地观测史最高纪录;12日,28个国家级气象站打破当地6月中旬最高气温纪录,山西汾阳(40.2℃)打破当地观测史最高纪录,也是首次冲上40℃;13日截至15时,陕西关中平原、山西南部、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山东西部等大片区域气温超过40℃,山西冀城以40.1℃突破当地6月中旬历史极值。

  二、为何高温这么猛?

  为何这轮高温过程如此强盛?王伟跃解释,近期,华北、黄淮等地被高压脊控制,气流下沉,天空云量少,太阳辐射强,加上空气干燥,白天气温容易快速上升;同时低空干暖气团东移影响华北、黄淮等地,进一步加剧了气温的升高,高温天气就愈演愈烈。

  三、这轮高温还要持续多久?

  王伟跃介绍,14至16日,受冷空气影响,北方高温强度将有所减弱,范围也将自北向南收缩,但高温并不会结束,黄淮西部等地最高气温仍可达35至39℃。预计17日前后,华北、黄淮等地高温将会再度发展,部分地区将出现40℃以上高温。20日之后随着新一股更强的冷空气南下,北方大范围高温才可能得到缓解。

  四、40℃以上高温是不是越来越常见?

  截至13日,中央气象台连续7天发布高温预警。不少身处北方的网友吐槽“没有最热,只有更热”、“吸一口空气都烫肺变为写实段子”,也有网友发出疑问“是不是40℃的高温越来越常见?”

  40℃以上的高温真的越来越常见了吗?中国天气网通过盘点1961年至2023年气象大数据发现,这62年中,全国国家级气象观测站出现40℃及以上的高温总体确实呈现增长趋势,其中2022年最多,高达4209站次。

  以河北石家庄为例,进入2000年以后出现40℃及以上的高温年份明显增加,其中,2010年出现40℃及以上的高温日数共4天,2023年高达7天。

  五、如何应对高温酷暑天气?

  北方这轮大范围高温仍在如火如荼进行中,持续性高温天气会对基础设施、人体健康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以下几点防御指南需了解。

  在交通出行方面,随着 地表温度升高,户外行车容易发生爆胎、自燃等状况,影响行车安全。当气温≥35℃或者路面温度≥65℃时,爆胎危险性大大增加。行车前要仔细检查车况,备好灭火器、警示标,如果长时间行驶在高速公路上,应定时前往服务区休息,给轮胎降温温。

  高温还可能导致中暑、热衰竭和热射病等热相关疾病,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死亡。建议公众尽量避免在高温时段长时间户外活动,做好防暑降温措施。其中,65岁以上老人、儿童肥胖或患有慢性疾病患者,以及长时间的户外工作者、户外运动员是中暑等高温相关疾病的重点防护人群,需注意改善所处环境、调整着装、及时补水等。

  如果出现中暑症状,应立即转移至阴凉地带,少量多次补充含盐饮料,适当使用清凉药品,情况严重需及时就医。(策划/杜冰冰 数据支持/王伟跃 制图/徐晓)

<strong>3</strong>

  “ETF跨境上市将极大地丰富跨境产品发售和投资渠道,满足新加坡和中国投资者日益增长的寻求更加多元化投资解决方案的需求。”南方东英总裁丁晨表示。

<strong>  点燃烟火气儿,找回忙碌劲儿</strong>

  建设项目可能对自然保护地以及其他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迁徙洄游通道产生影响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部门在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时,涉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应当征求国务院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意见;涉及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应当征求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意见。

  为进一步完善本市基本医疗保险医用材料报销标准,提高参保人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减轻个人医疗费用负担,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今年以来,浙江省检察院不断建设完善“政法一体化办案应用”,强化执法司法配合与制约,实现了刑事主要业务协同全覆盖,承接了虚假诉讼规范治理、涉案财物管理处置等改革落地,推动执法司法的基础性、重塑性变革。

孙应吉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