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重整成“退市股”主选 已有16家公司参与

来源: 山东大众网
2024-06-07 07:06:53

  每经记者 王琳    每经编辑 张海妮    

  A股历史上最大单日跌幅纪录诞生:96.44%!

  6月6日,截至收盘,退市园城涨8.57%;退市碳元无涨跌;退市同达涨5.80%。

  在退市常态化背景下,一些面临困境的上市公司将破产重整视作避免退市的重要途径,相关案例数量近年来逐渐增加。记者梳理发现,截至6月4日,有27家上市公司目前在推进(预)重整并发布了相关公告,其中16家在2024年(拟)申请或被申请。

  相较重整模式,预重整近年来逐渐被上市公司青睐。“法院对上市公司重整的审查更为严格,企业为了让法院认为未来的重整更具可行性,就在前面走了一个预重整程序,把一些重整程序的基础工作进行前置化。”北京市炜衡律师事务所律师王兆同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联储证券总裁助理尹中余则提及,在上市公司重整升温的同时,其必要性也遭遇拷问。

  事实上,2023年重整完毕的15家上市公司如今命运各异,多家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仍存在不确定性。“重整计划执行完毕,并不意味着就是重整成功了。”王兆同表示。

  预重整与重整有何区别?

  从(预)重整的推进情况来看,在24家预重整的上市公司中,有16家已获得法院同意启动,并已进入预重整程序;3家重整的上市公司中,除了ST迪马外,*ST步高和*ST金科也已被法院受理。

  重整与预重整有何区别?

  中国法院网2023年12月7日转载的《人民法院报》一篇文章写道,预重整是指在申请重整之前,债务人与债权人通过法庭外协商制定重整计划,并获得多数债权人同意后,借助重整程序使重整计划发生约束全体债权人的效力,以早日实现债务人复兴的一种拯救机制。

  《法律适用》2022年第3期的一篇文章也写道,预重整与破产重整的主要区别是司法介入的时间与深度不同,破产重整是重整过程全程在司法程序中进行,预重整则是 在重整计划经债权人与债务人协商表决后才由法院介入,更多利用私人协商机制。但是,若从广义的破产重整程序说,预重整也属于破产重整程序范畴之列。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A股上市公司更多地采用重整模式,近年来预重整模式则更受青睐。例如,2024年(拟)申请或被申请(预)重整的16家上市公司中,除了ST迪马申请重整外,其余均选择了预重整。

  王兆同律师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之前没有预重整的时候,直接进入重整程序,法院可能发现企业报批的方案相对来说较为粗糙,同时又因为不能随便对一家上市公司宣告破产,所以导致进入重整程序后,法院有点进退两难。一些重整方案尽管可能存在一些确定性和可行性方面不足的问题,法院最后也还是批了,这样也可能导致企业二次破产,或者说形成了重整程序的一个空转。

  “法院对上市公司重整的审查更为严格,企业为了让法院认为未来的重整更具可行性,就在前面走了一个预重整程序,把一些重整程序的基础工作进行前置化。”王兆同表示。

  进行重整之后效果如何?

  上市公司重整后的效果如何?

  从2024年一季度的情况来看,重整对所有企业盈利能力的恢复效果也不尽一致。

  除了财务类退市带来的警报外,其他一些因素也影响这些重整后的上市公司的命运。

  记者注意到,一些上市公司股价仍在低位徘徊,尚未完全摆脱“面值退市”的风险。例如,已被撤销退市风险警示的ST全筑在6月5日收于1.67元/股,有投资者近期就在上证e互动上询问公司是否担心遭遇“面值退市”。

  重整价值与必要性何在?

  值得一提的是,A股上市公司重整在近年来有升温的趋势。

  联储证券近期发布的《2023年A股并购市场总结与2024年度展望》披露,2023年A股市场共有27家上市公司向法院申请或被申请重整并发布相关公告,成为自2007年我国颁布企业破产法并引进破产重整制度以来的最高数量。

  市场上也有声音质疑,A股上市公司是否有泛化和滥用重整之嫌?“从整体来看,重整作为一个工具来说,上市公司对此并没有充分运用,实际上还是一个使用不足而非滥用的问题。”王兆同表示。

  实际上,从上市公司重整的出发点和操作过程来说,都存在被市场质疑的地方,上市公司的重整效果也参差不齐。

  联储证券的上述报告认为,A股市场的重整带来了以规避退市为目的,新老股东、债权人之间利益失衡等问题。

  A股上市公司重整升温的背后,也有一个背景因素,便是近年来监管层对退市常态化的持续推进。

  2024年4月,国务院发布资本市场新“国九条”,其中提出“加大退市力度”的要求。证监会主席吴清在2024年“5·15全国投资者保护宣传日”活动上的致辞也提到,要把“僵尸企业”、害群之马坚决清出市场。

  在此背景下,如何看待上市公司重整的价值和必要性?尤其对有退市风险的企业来说。王兆同认为,在某种程度上,重整是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调节剂”,确实也有企业为了规避退市而选择重整。“重整只是一个工具,在企业还有价值的时候能够发挥其作用,如果企业本身的基本盘不好,那么任何再好的工具也没法发挥作用,不能过高期待重整这个工具。”王兆同表示,如果认为重整是百病良药,可以掩盖企业的各种问题,还能让企业规避退市,那就本末倒置了。“真正的重整,还是应该基于企业的持续经营价值的重整,而不是基于一个壳资源的重整。”王兆同补充道。

  重整难度将会越来越大?

  上市公司(预)重整升温的同时,其口子似乎也有收紧之势。

  记者梳理发现,2024年以来,仅有*ST金科一家上市公司的重整申请获得了法院受理。而根据前述联储证券的报告,2023年共有16家上市公司的重整申请被法院裁定受理。

  最终,*ST爱迪、*ST太安和*ST美尚3家公司都未能逃脱退市命运,遭遇了“面值退市”。

  不过,在王兆同看来,上市公司重整目前并不是更难了,而是更加公开。“预重整给了大家很长一段时间,进行相对公开、公平、公正的沟通,原先这些工作是在水下进行,现在浮出了水面。比如,以前法院不予受理的相关信息不会公开,现在就会透明化,有了更多的主体参加,那难度肯定也会增加。”王兆同说。

  尹中余则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监管层也加强了对重整必要性的拷问,“今年重整首先要问一个问题,就是你重整的必要性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破产重整?你的产业有什么价值?”

  “一家公司是否仍有上市的价值,还是留给市场判断比较好,对于上市公司的重整可以持比较开放的态度,把这个选择权留给债权人和投资者。”王兆同表示。

责任编辑:公司观察

  专业、深度、硬核,自《中国产业名片》系列内容播出以来,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及讨论。

  记者了解到,北京今年将坚持按季度压茬推动160项市区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目前已梳理出一季度计划开工160项市区重大项目。除1月份开工50个项目外,2、3月份计划开工项目110个、总投资近2200亿元。其中投资超过10亿元的项目有13个、总投资超2020亿元,包括京东方第6代新型半导体显示器件生产线、2023年保障性住房项目(打捆)等2个总投资超百亿元的重大项目。

  2021年5月28日16时,张婷拉来了姐姐张玉一起帮忙,全程“严格”监督作弊“小组”完成答题、编辑、投递等工作。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这句警语,在后来的《荀子·劝学篇》中也有类似表述,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两人所见确有相通相近之处。

  中国天气网讯 冷空气又来“冷场”!受冷空气影响,今天(2月1日)北京将迎来大风、降温天气,最高气温“打折式”下跌至4℃,北风呼啸阵风达七级左右,重启风冷模式。

  1月28日,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发布公告,表示今年不再为跨境远程文凭证书提供认证。也就是说,对于2023年春季学期(南半球秋季学期)及以后仍采用远程方式学习(包括新入学和继续学习的情况)所获国(境)外文凭证书,将不再提供认证服务。

崔凤宜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