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用科技创新点燃“蓝色引擎”——深耕“蓝色国土”新实践之二

来源: 驱动之家
2024-06-08 23:26:1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海洋经济发展前途无量。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

  壮大海洋经济,关键在科技。6月8日“世界海洋日”前夕,记者在我国沿海地区采访了解到,一批基础性、原创性、前瞻性的海洋科技创新成果取得突破进展,引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成为点燃海洋经济的“蓝色引擎”。

  “飞”向深蓝

  在天津大学青岛海洋技术研究院的无人潜航器控制中心监控屏幕上,一条条黄色“鱼儿”尤为醒目。虽已夜深,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杨绍琼和同事们仍在紧盯“鱼儿”下潜数据,不敢有丝毫松懈。

  这些“鱼儿”便是由天津大学科技团队研发的“海燕”系列水下滑翔机。作为一款新型无人无缆水下自主航行器,它们有着鲸鱼般的流线外形和模拟海燕的滑翔动作,当搭载着水下观测设备或传感器在海洋中自由穿行时,可以为深海观测、科学研究提供丰富数据,进而保障海洋资源开发和渔业管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海洋经济、海洋科技将来是一个重要主攻方向,从陆域到海域都有我们未知的领域,有很大的潜力。

  “向着未知的深海,我们这只从天津大学‘起飞’的‘海燕’,从校园中的小湖泊‘飞至’大海,历经了20多年时间。”杨绍琼回忆说。

  本世纪初,国内深海观测技术研究还是一片空白。从最初工作深度只有100米,到创造下潜深度10619米的世界纪录,“海燕”团队从底层技术一步步蓄力。如今,“海燕”系列水下滑翔机不断刷新“成绩单”:最远连续航程突破7600公里,参与南海环境调查、中国北极科考等国家重大工程……

  近年来,我国在海洋高技术领域的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不仅以“海燕”系列为代表的无人潜航器“飞”向深蓝,更有“奋斗者”号创造中国载人潜水器的新纪录,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实现万米载人深潜的国家。

  如今,天津大学团队已建成“海燕”水下滑翔机生产线,开始为更多科研机构、高校、企业提供成型产品,应用于台风连续长时续观测、海工装备安全检测、海上应急救援等领域。

  【记者观察】深海,是地球上重要的战略空间。一批批科研工作者大胆探索、刻苦攻关,形成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将我国海洋科技逐步从浅近海推向深远海。目前,我国无人深潜器与载人深潜器强强联合,已具备全海深探测和作业能力,成为深海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基石。围绕“蓝色经济”开发需求,加快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迈向“应用场”,将为我国经略海洋提供更多可能。

  “明珠”出坞

  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是在常温常压下运输零下163摄氏度液化天然气的特种船舶,是液化天然气供应链中的关键装备。大型LNG运输船与航空母舰、豪华邮轮被并称为造船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其设计、建造是一个国家船舶工业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

  6月的大连,碧海流云。中国船舶集团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船舶大连造船”)一艘正在建造的1 7.5万立方米LNG运输船停靠在码头,400多名工人上上下下,正在进行货物围护系统

  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指出,要顺应建设海洋强国的需要,加快培育海洋工程制造业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提高海洋开发能力,使海洋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

  中国船舶大连造船LNG运行部货围车间副主任安利峰介绍,这艘大型LNG运输船由我国自主研发设计,是公司承制的第一艘,前不久刚刚出坞。记者走进甲板下方的液货舱,只见工人们5人一组,1人操作机械手臂,4人手扶绝缘板四个角,小心翼翼地按照画线位置将其安装在船舱内壁。

  “每个液货舱要安装2700多块绝缘板。”安利峰说,液货舱是LNG运输船的核心部位,其施工难度也最大,“就像暖瓶内胆一样,要达到极高标准的密封性和保温性,确保LNG在运输过程中不泄漏且蒸发率低,施工时各工序精度都需要控制在毫米级,一丝微小的身体摆动,就可能导致产品不合格。”

  货围车间绝缘箱安装班长陈卓说,液货舱施工对清洁程度的要求极高。“液货舱次屏蔽粘连类似手机贴膜,如果贴的时候有灰尘,就会产生气泡,可能导致次屏蔽出现漏点。”

  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附加值高,决定了全球范围内具备LNG运输船建造能力的船厂屈指可数。近年来,从大型LNG运输船的技术突破,到国产航母接连下水,再到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命名交付,我国已形成船舶和海工产品的全谱系总装建造能力,并向制造高技术、高附加值船型升级。

  【记者观察】我国造船业近年发展势头强劲,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三大指标连续14年位居世界第一。从仿制引进到自主创新,从建造散货船等常规船型到摘取造船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我国造船业掌握了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当前,全球船舶行业迎来新一轮上行周期,我国正紧抓机遇,由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迈进。

  深海“掘宝”

  从海南三亚飞行约50分钟,可以看到矗立在海面的钢铁巨人“深海一号”能源站。

  能源站所在位置是“深海一号”大气田。这是我国首个自营勘探开发的1500米深水大气田,探明天然气储量超千亿立方米,于2021年6月在海南陵水海域正式投产。自此,我国海洋油气开采从300米向1500米超深水挺进。

  作为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首座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能源站搭载近200套关键油气处理设备。距离能源站约70公里,“深海一号”二期工程钻完井作业正稳步开展,未来将使“深海一号”大气田的天然气储量从1000亿立方米增至1500亿立方米。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要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把装备制造牢牢抓在自己手里,努力用我们自己的装备开发油气资源,提高能源自给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项目经理蒋东雷相继参与“深海一号”一期和二期钻完井作业,见证了我国钻完井技术及装备从完全依赖国外企业,到掌握核心技术,再到部分关键设备实现自主设计制造、维修的历程。“为了提高我国的能源自给率,我们力求用自己设计制造的装备开发南海。”蒋东雷说。

  水下采油树是海洋油气水下生产系统的核心部分,由超过2000个零部件组成,常用于深水油气开发,可以控制开采速度、实时监测和调整生产情况,犹如油气田井口的“水龙头”。长期以来,全球仅少数几家公司掌握这一系统的设计制造。

  从2017年起,蒋东雷和同事们刻苦钻研、持续研发。2022年,首套500米级国产水下采油树在海南莺歌海海域投入使用。

  “使用国产深水水下采油树比进口采购节约成本约27%。”中国海油钻完井资深技术专家刘书杰说,成本大幅下降后,一些此前没有经济效益的油气藏,也能得到有效开发了。

  如今,蒋东雷和团队正在研发1500米级国产深水水下采油树。去年,“深海一号”二期水下采油树建造和总装集成测试工厂落地海南,国内首台深水水下采油树装备在海南实现了本土化。“预计在2026年,1500米深水水下采油树的国产化率将达到85%。”蒋东雷信心满满。

  【记者观察】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海洋原油和天然气产量同比分别增长5.5%、10.0%。我国拥有丰富的海洋能源,近年来随着相关海洋技术设备逐渐成熟,正缓缓打开海洋能源“宝藏”。从首个海上智能气田群建成,到首座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成功并网投产,我国端牢海洋能源饭碗已具备良好基础。广袤深邃的海洋中,更多宝藏正待发掘。

  领衔记者:丁锡国

  文字记者:白佳丽、蔡拥军、张博群、陈子薇、王存福、李志浩

  监制:张晓松

  策划:王曙晖、王炳坤、初杭

  编辑:初杭、白纯

  为了迎接“丫丫”回家,北京动物园也已经准备了专门的饲养场地,配备了专门的饲养人员和兽医人员,方便对“丫丫”进行专门的饲养和健康照顾,为“丫丫”准备了充足的饲料,促进其营养摄入。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宋微11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一方面在政治上紧紧跟随美国,另一方面又想从对华经贸合作上捞取利益,这种走钢丝的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影响企业合作和投资的信心。未来想要中澳关系持续健康发展,澳政府需要更多的努力和诚意来消除这种潜在风险,不要对美国亦步亦趋,要从自身的利益发展出发。

  无论是在城镇非私营单位还是在私营单位中,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水平第一的都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行业平均工资水平下降。

  李亮认为,稳定经费支持涉及到资源的调配,落地过程中可能会有复杂的博弈,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具体支持比例是多少?对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和时间的研究领域,很多发达国家能达到70%~80%的比例,中国很难一下子提升到这一水平。

  经调查发现,2021年9月至11月,闫学会针对过往的贪污受贿行为,多次与相关人员进行串供,其中直接与李某联系就多达5次,向李某打听案情,授意其隐瞒事实、在接受询问时为自己树立正面形象。为了对抗调查,闫学会还列出了一张清单,写着要找谁串供。她经过了长时间的准备,一轮又一轮串供,甚至深更半夜开车去别人家商量对策。

  据最高人民检察院28日通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原党组书记、局长张务锋涉嫌受贿一案,由国家监察委员会调查终结,经最高人民检察院依法指定,由四川省德阳市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近日,德阳市人民检察院已向德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刘均瑜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