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人大代表王可心:转换创新模式推动生物医药高质量发展

来源: 悦文天下
2024-06-06 01:50:50

  中新网沈阳1月25日电 (李晛)2024年1月23日至26日,辽宁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辽宁人民会堂举行。辽宁省人大代表,复星医药联席董事长、奥鸿药业董事长王可心出席会议并为辽宁省生物医药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生物医药产 业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培育新动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当前,适逢东北全面振兴的新的重大机遇,辽宁生物医药产业要抓住这一创新转型、动能转换的宝贵契机,实现高质量、高速度发展。”王可心建议从加强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及创新智库、给予特殊人才政策和金融政策、聚焦支持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等方面入手,促进创新模式转化,提高科研创新成果的本地转化能力,鼓励和支持辽宁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加强产学研用结合助推科研创新成果转化

  辽宁省有较为丰富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资源、产业资源和技术资源。王可心建议进一步充分调动如沈阳药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大连医科大学等省内高水平医药科研机构,引导激励各类科研机构积极投入生物医药创新研发中,推动生物医药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医疗及投资机构加强合作,推动龙头企业在重点领域建立产学研用一体的创新药开发联合体,促进创新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我们要充分发挥金融创新政策的助推作用,对于引进、落地的重点企业、核心人才及其重点项目,给予相应政策支持,并引导政府、大型国企等相关资本加强对生物医药领域的投资,逐步建立起以生物医药为核心的研发、人才和技术成果聚集的产业集群。”王可心说。

  辽宁省医药产业也可以加强与其他省市交流,借鉴国际经验,发挥金融创新政策的助推作用,如深圳、广州、天津等地均设立各类基金在生物医药领域投早投小投创新,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重点投资领域之一。

  加强人才引进建设“创新智库”

  人才是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支撑,也是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面对医药企业缺乏研发类关键性人才,人才支撑不强的难题。王可心认为,首先应该加强政策引导与技术服务力度,吸引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及团队。同时要发挥外部专家优势,组织专家对省内重大项目、重点培育品种、重点产品进行调研指导。政府也应发挥主导作用,打造全省创新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智库”,加强政策引导及技术服务,搭建企业与高校、企业与研发机构、注册人与受托生产企业、创新研发企业与国家审评审批部门之间畅通的沟通交流平台。

  转变创新模式培育重点企业及品种

  生物医药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产业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加持,而东北生物医药创新研发领域起步较晚、基础薄弱,更需持续推动科研创新。王可心建议政府要推动创新要素向大企业集聚,支持龙头创新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进一步推动医药产业转型升级,针对薄弱环节和短板精准施策,及时优化资源配置,选准突破口和着力点,围绕重点企业、重点品种、重点项目进行培育和延伸产业链,推动落实国家药监局提出的重点品种“提前介入,一企一策,全程指导,研审联动”的审评政策,推动辽宁省医药创新与全国同频共振,进而带动整体生物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完)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北京1月19日电 (记者 陈杭)第十届景泰蓝皇家艺术庙会将于1月23日至2月5日(农历大年初二至正月十五)举办,邀请老字号企业料器、内画、石画、雕漆、书画等传统工艺到场展示,打造具有北京文化特色的“京”味庙会。

  北斗系统在早期技术攻坚阶段经历了举步维艰的挑战,但2020年7月30多颗卫星完成联网的那一刻,一张庞大、不断生长的商业场景网图已经基本成型。

  在香港演艺界摸爬滚打30年的马浚伟认为,香港有其充满特色的地方,香港音乐及影视作品也陪着很多人长大,但应该承认内地影视发展非常快,特别是内地影视资源充足、人才充足,这对香港来说不会是考验,反而会是非常好的原动力,会让香港的业界工作者觉得“要加把劲”,未来他本人亦非常愿意为此出一份力。

  在冰场上,佟健身边滑过的不再是各国花滑高手,而是身高参差不齐的孩子们。看着这些来俱乐部学滑冰的孩子们,佟健直言,现在的孩子们在场地和装备方面比自己小时候更加“幸福”。

  我们还创新教育引导方式。近3年共举办7次建华课堂,积极推进培训内容创新、形式创新,促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促进会内外广泛交流互动。

  同时,动能转换不断加快。一是先进制造业稳步壮大,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总量占制造业五成。二是科技创新步伐加快,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激发产业活力、以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创新市场、以创新平台建设引培高层次人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7%,占GDP比重达24.4%、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三是改革开放纵深推进,中非经贸博览会、自贸试验区等国家级开放平台带动效应明显,进出口总额突破千亿美元、同比增长20.2%,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刘冠宏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