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龙舟“划向”西班牙上演“速度与激情”

来源: 南风窗
2024-06-08 16:55:48

  中新社北京6月7日电 题:中国龙舟“划向”西班牙上演“速度与激情”

  中新 社记者 吴侃

  日前,一场“超燃”的龙舟赛在西班牙加泰罗尼亚自治区巴达洛纳市港口举行。一艘艘龙舟在海面上乘风疾驰,行如蛟龙出水,桨下浪花激扬。伴随着铿锵的鼓点,划手们举桨、插桨、拉桨,动作整齐划一、配合默契。岸边人潮涌动,呐喊声不断。

  这是西班牙华人龙舟俱乐部主席叶正荣给记者传来第六届西华龙舟文化节现场视频中的场景。“当天有8支龙舟队参与角逐,4000余名观众观赛,现场热闹非凡。”叶正荣向记者表示,虽然龙舟运动进入西班牙时间不长,但已在当地收获众多粉丝。

  叶正荣是浙江青田船寮镇滩头村人,船寮镇龙舟赛历史悠久,龙舟制作技艺闻名遐迩。他说:“我爸爸和爷爷都热衷于龙舟运动,我是在瓯江边看着龙舟比赛、追赶着龙舟长大的,小时候总趁着队员们休息时跑去划龙舟。”

  1999年,叶正荣到西班牙创业,他开过百元店、服装店,也从事进出口贸易。2016年8月,他和几名华人朋友一起建立西班牙华人龙舟俱乐部,致力于推广龙舟文化。叶正荣还回到家乡定制了两艘造型精美、结构坚固的龙舟,用集装箱运到了巴塞罗那。

  “西班牙有这么多华侨华人,应该有自己的龙舟队。”叶正荣说,一开始龙舟俱乐部的成员以华侨华人为主,他们中有公司老板、餐饮业者、超市店主等,“平时我只要在群里吆喝一声,大家放下手上的工作,换上队服就赶来训练。”

  在训练中,叶正荣会详细讲解动作要领和技巧,如桨叶入水角度、拉桨时发力方式等。他说:“龙舟运动讲求协作,划手、舵手和鼓手缺一不可,我也通过集体划桨、同步动作等团队合作项目训练大家的默契度。”

  近年来,西班牙华人龙舟俱乐部与巴塞罗那的多所学校建立合作,将龙舟运动引入校园,也在社区里举办龙舟主题活动。如今,龙舟运动已渐渐走出华人圈子,被越来越多的当地人喜爱。

  叶正荣介绍,目前俱乐部的会员中有半数是当地人,其中有两支由当地的乳腺癌患者组成的龙舟队;还有两支由巴塞罗那警察组成的龙舟队,龙舟运动帮助他们提升体质和耐力。

  他说:“我们的会员中年龄最小的14岁,年龄最大的76岁,龙舟已经成为大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逢周二和周六,大家都会风雨无阻地来训练。在龙舟的陪伴下,大家不仅收获了健康与快乐,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俱乐部还在巴达洛纳市港口建立了龙舟基地,巴达洛纳市坐落在地中海沿岸,自2017年起这里已经举办了六届西华龙舟文化节。叶正荣介绍:“这里毗邻华人商业区,方便大家训练。当地政府对龙舟运动非常支持,不仅免费提供训练场地,还配合举办各项赛事。”

  西班牙人为什么喜欢龙舟运动?叶正荣说,西班牙有漫长的海岸线,帆船、赛艇等项目普及度高,很多当地人有从事水上项目的经验,划龙舟容易上手;另外,龙舟运动追求速度、注重配合,可以带来新鲜感和参与感。

  西班牙华人龙舟队也积极参加各项赛事。“2019年我们参加了西班牙巴塞罗那第二届国际龙舟赛,获得男子200米直道竞速冠军;去年我们回国参加‘2023年青田龙舟文化节’,在与各国华人龙舟队的比拼中夺冠。”叶正荣说。

  “我们计划于9月启动欧洲华人龙舟邀请赛,搭建与各国华人龙舟队切磋交流的平台;也会定期在西班牙举办友谊赛,邀请社区、学校、企业等组队参与。”叶正荣表示,希望将龙舟运动推广到更广泛的群体中,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体验并爱上这项运动,同时通过龙舟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完)

  梳理下来,不难发现,被清理的科研机构基本都是“三无机构”:无经费、无人员、无办公场所,即学校不提供额外的经费支持,需要个人去申请纵向或横向科研经费;除带头人外,其他人都没有编制,甚至全是兼职,所以无固定人员;无行政规划,难以配套专门的办公室或实验室等。这样的科研机构,早已名存实亡,对其进行清理,也在情理之中,一定程度上,这也是为了保证校级科研机构的正常运转。

  通过两个途径引起眼部不适

  据悉,2021年底,江苏成立了全国首个欧拉生态创新中心。目前,该中心汇聚了30余个欧拉社区伙伴,发布了全国首个欧拉技术测评,孵化解决方案超过120项,赋能产业人才超过1500人,助力6家省内高校加入欧拉人才发展加速计划。

<strong>  ——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⑤</strong>

  推进隆福寺街区打造引领潮流社交和艺术生活的体验空间,推动二、三期项目建设,实现业态融合互促,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加强东直门商圈“枢纽+门户”商业功能建设,以换乘、等候为商机,打造智慧多元综合服务,汇聚国际时尚品质商业,促进枢纽从客流资源向消费者资源转化,打造站城融合商业新标杆。

  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北京发布《2022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评价报告》《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我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成效显著,知识产权与经济发展互相支撑作用明显,知识产权综合竞争力稳步提升,推动我国经济向创新驱动转型和低碳方向发展。

杨莉倩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