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来的“洋院士”有多大含金量

来源: 海外网
2024-05-10 17:22:27

  李霞

  “恭喜某教授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近日,多家高校 、医院、公司发布类似的祝贺帖文。但质疑声随之而来,据报道,有网友爆料,该“洋院士”头衔含金量不高,花40万元就能买到。

  事情很快引发关注。有高校教授证实,曾收到代办中介机构的邀请函,服务合同中明码标价“院士增选服务费”,还有代办人员表示要收取20万元至50万元费用。欧洲自然科学院中国代表处负责人吴继华则坚称院士资格不会卖,也没收过钱。到底谁没说实话,是中介行骗敛财,还是欧洲自然科学院躺枪,需要有关部门介入调查。

  对此,吴继华回应,欧洲自然科学院更像是个“真正的科学家俱乐部”,只要科研成果真实、独立,对科学发展有重要贡献,就有资格申请。似乎只问科学贡献、不论世俗名利。可既然是俱乐部,大大方方叫俱乐部就好了,为何还要叫科学院这种高大上的名字;评选出来的成员,直称会员即可,何必用院士混淆视听?院士在哪个国家都有约定俗成的理解,该院究竟是图好听,还是以院士之名行获利之实?

  有高校称该荣誉是当事人个人申报,并未通过学校,更有高校对本校教授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并不知情。表面看来,这一“洋院士”的头衔似乎和外人关系不大,实则耐人寻味。在各大高校企业网站的推文、获评教授的个人简介中,都将获选该院院士当作荣誉,广而告之,有用“洋院士”镀真金之嫌。如果真有人花40万元买“洋院士”头衔,难道只是出于荣誉崇拜,还是说今后可以利用这一头衔,在申请课题、项目时获得资源倾斜?若是花钱参评了这一“洋院士”,既有沽名钓誉之嫌,更有损科学家群体的集体形象,并非个人私事。

  多年来,花钱买荣誉、买洋文凭的事件屡有发生。如一些民间机构,动不动以编辑“中外名人大辞典”等高大上的名目圈钱;某高校学院曾斥资1900万元,在菲律宾“培养”博士自抬身价。假荣誉大多数都是用来换取后续利益,则令人不齿。面对舆论质疑,当选的“洋院士”不妨出来回应;职能部门、各行业内部也要加大监管力度,维护学术荣誉的纯洁和权威。

  此外,土耳其南部哈塔伊省的一条天然气管道6日早些时候曾因强烈地震而摇晃。该管道后来发生爆炸,并引发火灾。爆炸发生在天然气管道的两个不同部分,相距约3公里。

  魏国华表示,穗港澳商会协作中心要进一步促进读懂政策,促进对接合作,促进协同创新,助力穗港澳三地商协会共同把握好《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落地的历史机遇,共做大湾区建设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助力者。

<img src="//i2.chinanews.com/simg/hnhd/2023/02/07/20/1435320877278029988.jpg" alt="" />

  中新经纬2月7日电 (魏薇)近日,浙江湖州一位女士发布视频称,去银行存5万元,被要求提供收入证明等材料。让她觉得像是在审犯人,很不舒服。

  “南宁站是始发站,我会赶在旅客上车前先将整趟列车巡查一遍,排查安全隐患,列车一发出,我会立即再巡查一遍,观察客流和人员分布的具体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甘泉说。

  今年1月,游族网络公告称,公司原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林奇的继承人林小溪、林芮璟、林漓及其法定监护人XU FENFEN(中文名:许芬芬)与上海加游企业管理合伙企业,于2022年12月30日签署了《股份转让框架协议》,转让方拟通过协议转让的方式将其持有的1.13亿股(占总股本的12.34%)转让给上海加游。

曹静如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