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央行的降息颇为勉强 市场对下一步利率决策心里没底

来源: 秀目传媒
2024-06-07 05:25:01

  欧洲央行兑现了降息承诺,但指出通胀需要更长时间才能达到2%目标,这让投资者对未来政策利率走向产生疑问。

  虽然周四降息25基点在普遍预期中,但该行把明年CPI升幅预估从2%上调到2.2%还是让人有些意外 。

  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指出,通胀前景“显著”改善,央行“有很大可能性”进入“回拨阶段”。但她拒绝证实现在是否已经发生了这种转变。

  投资者仍押注欧洲央行今年将再次降息,但时机再次受到质疑。一些人已经表示,在通胀仍然高企时降息会使欧洲央行的公信力受到质疑。

  交易员对今年降息次数的预测从两次改为一次。9月降息被认为是最有可能的结果,但人们对此的信心已经减弱。

  “为了欧洲央行的信誉,他们将需要保持非常非常中性的立场,”Aviva Investors的高级经济学家兼策略师Vasileios Gkionakis表示。”获得更多信心的门槛已经提高。”

  考虑到顽固的物价压力,他怀疑如果不是央行官员早就放出口风,降息可能还不会到来。

  GAM Investments首席投资总监兼多资产解决方案负责人Julian Howard表示,“欧洲通胀一直没有处于完全下降的轨道,它跟美联储面临同样尴尬的政策和信誉困境”。

  经济学家

  虽然降息25基点,但欧洲央行仍在努力向外界传达该行对通胀压力的不安。行长拉加德暗示7月份会暂停降息,但9月可能又会有所行动,不过她并没有提供关于降息时机的线索”。

  —David Powell,Jamie Rush

  虽然知情人士称7月再降息一次的可能性几乎可以排除 ,而且一些人对9月的行动提出质疑,但拉加德几乎没有对下次潜在利率调整时机做出任何澄清。

  她在法兰克福告诉记者,这将取决于经济数据的表现。

  她还告诫市场不要过分关注管委们的预测。 她说,“我们知道目前正 在走的路,我们也知道路上会有其他坎坷”。

责任编辑:欧阳名军

  上海辟谣平台检索发现,自今年3月起,网上就出现各种冠以“银行惊人决策”“银行重大改革”等标题的消息,来源均为网民个人或名为“**财经说”“**科技”的自媒体。这些账号发布的内容大致相同,意思是“银行有新决策,将永久冻结部分存款账户”;“生效时间”则不一样,有的比较模糊,也有的说是“8月”“9月”等。

  “央行政策利率变动会对LPR变动产生比较直接的影响。”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扩大消费和投资需求,贷款利率仍需维持在低位,LPR下降会传导至企业实际贷款利率,有助于降低信贷融资成本。

  发言人表示,香港国安法实施以来,香港居民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和自由在更加安全的环境下得到充分保障,但任何权利自由都不能突破国家安全底线。没有任何国家会对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坐视不理,执法必严、除恶务尽是各国维护国家安全的通行做法。反中乱港分子涉嫌煽动分裂国家、勾结外国或境外势力危害国家安全,警方对其关联人员采取必要的侦查和执法行动,依法依规、合情合理,无可指摘,不容置喙。

  “两件事”背后是两种力量。一种是出于自私的政治短见,竭力打压中国的势力。就在雷蒙德来华前夕,美国政坛仍有不少声音向她施压,警告她不要对中国“软弱”。美国众议院“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主席迈克-加拉格尔、外交事务主席迈克尔-麦考尔就在联名信中写道:“我们敦促你在出访前澄清,美国的出口管制不容谈判,中国应该期待美国实施更多,而不是更少的出口管制。”

  汪文斌介绍,昨天李强总理会见了雷蒙多部长,李强总理在会见当中指出,中美经贸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把经贸问题泛政治化、泛安全化,不仅严重影响两国关系与互信,也损害两国企业和人民的利益,将给全球经济带来灾难性影响。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双方应加强互利合作,减少摩擦对抗,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应对全球性挑战。中方愿同美方加强经贸领域对话合作,推动两国经贸关系健康发展,希望美方同中方相向而行。中国积极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努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维护和促进公平竞争,对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针对药企的一系列行为,李岑岩表示,药企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从法律主体上进行风险切割,希望通过承诺书的方式来建立防火墙,是一种“不考虑全体的、局部的应对方法”。从司法层面看,简单的一纸承诺书并不能完全让企业撇清责任。司法机关也会关注和考量整个商业贿赂的过程。

宋恭婷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