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七旬驯鹰人培养300余名传承人

来源: 中国文明网
2024-06-20 13:06:09

  中新社乌鲁木齐5月23日电 题:新疆七旬驯鹰人培养300余名传承人

  作者 陶拴科

  “小时候跟着家人上山时,偶尔会碰到小鹰就带回来,然后慢慢驯,给它喂食喂水,渐渐地小鹰也就习惯了我们的生活。驯化好后,我们就带鹰上山捕猎。”23日,谈起养鹰、驯鹰的故事,今年74岁的库尔马西·胡特曼依旧饶有兴趣。

  库尔马西生活在被称为“中国猎鹰之乡”的新疆阿合奇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柯尔克孜族驯鹰习俗的代表性传承人。其从开始学习养鹰、驯鹰,至今已经50余年,是家族中第七代养鹰、驯鹰人。

  2011年5月,柯尔克孜族驯鹰习俗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日,阿合奇县举办一场与猎鹰有关的旅游活动。该县87名猎鹰手亮相,展示了与猎鹰的互动技艺,并展示了猎鹰抓捕兔子的场景。猎鹰敏捷的抓捕能力,也印证了“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俗语。

  柯尔克孜族驯鹰习俗没有书籍或者文字记载,全靠祖辈一代又一代口头传承下来。

  养鹰是一件非常花钱的事,一只成年鹰每天要吃900克左右的鲜肉。库尔马西说:“这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习俗,我们一直在传承。我们视鹰就像家庭成员一样,要养好。”

  多年来,库尔马西已经培养300多名猎鹰传承人,他们都成为阿合奇县很出色的猎鹰手,有些成为新疆地区级(州级)、县级非遗传承人。

  “每一只鹰的驯化都要用心,要与鹰沟通。心与心的沟通,才能将一只性格倔强的鹰驯化成听指挥的鹰。”库尔马西的徒弟木沙别克·阿德尔说,“这是祖辈们留下的风俗,也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承载着我们的情感、记忆和信仰,我们会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柯尔克孜族民众和鹰有个约定,一般驯养五年后,猎鹰将重返天空,回归自然,守望苍穹。

  养鹰、驯鹰50多年来,库尔马西已将近10只鹰放归自然。“每次放鹰回归自然的时候,我心里很难受,真有些舍不得。也有放回自然的猎鹰会再飞回到院子里,看望‘家里人’。”

  长时间的相处,猎鹰与人心灵相通,驯鹰 人看到猎鹰会倍感幸福。

  “每天,我都会看看家里的猎鹰,捋一捋它的羽翼,与猎鹰待一会儿,心里才踏实。”库尔马西说。(完)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兜牢基本民生底线”“保障好因疫因灾遇困群众和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衔接生产销售,强化联保联供,加强市场监测预警,做好粮油肉蛋奶果蔬等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及时足额发放临时价格补贴……各地区各部门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

  本次试验采用超导航行器,在完成超导磁体制冷、励磁之后,按照试验程序先后完成了3次航行试验,在210米线路上航行速度超过50公里/小时,各系统工作正常,实测航迹与理论曲线一致性好,完成了试验大纲规定的试验内容,试验取得成功。

  1月9日7时40分许,一辆SUV在宁夏吴忠红寺堡区南环路,因驾驶人占用对向车道、强行超车,与对向一辆重型半挂车相撞,造成SUV上5人全部死亡。  ​

  “在前海工作、生活,可以感受到这里澎湃的活力。”广东省人大代表、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曲建认为,当前粤港澳合作迈入了全要素合作的新阶段,前海等重大合作平台的制度设计也应该升级。他建议,在前海建设粤港澳单一自贸试验区,试行粤港澳三地关税同盟模式,推动三地要素高效便捷流动。

  冬天的金沙湖并不寂静。清澈的水面上,不时飞掠过一群群水鸟,湖中小岛的丛林中,梅花鹿们已是司空见惯这些爱扑腾的“邻居”,彼此和谐悠然相处。

  2022年,北京出台稳就业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城镇新增就业26.1万人,发布事业单位、社区工作岗位2万余个,北京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6.1%,促进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9.9万人,农村劳动力就业参保6.5万人,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启动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

李宁原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