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小区原拆原建的“上海模式”

来源: 金融界
2024-06-01 17:52:39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张馨予

  发于2024.6.3总第1142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在上海采访的那几天,每次与那些在老旧小区住了几十年的居民聊天,我总会在他们脸上看到一种混合着骄傲与愤懑的神情。当年能住进这样的住宅楼绝对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只是随着时间推移,老房不再带给他们优越感,只带来各种生活上的不便。

  在一些城市,居民在原拆原建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居民自主发起,居民主导,居民参与住宅楼设计,居民出资一部分。而上海的独特之处在于,老旧小区的拆除重建由政府自上而下推动,政府对于全市老旧小区拆建有一个长远规划,并且,一个小区动辄上亿元的拆除重建费用完全由政府出资。

  为什么上海会对原拆原建采取如此大包大揽的做法?在了解上海住房建设的历史之后,我的疑问才得到解答。

  1949年之后,上海建设了一大批工人新村。到1978年,上海新增住房面积1756万平方米,其中工人新村就占1139万平方米。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工人新村存在诸多问题。最突出的是,工人新村几乎都是一套房子分配给几户人家,两三户甚至七八户居民共用一间厨房和卫生间。几十年来,“厨卫合用”不仅是居民矛盾的导火索,也带来了种种安全隐患。2022年上海新冠疫情暴发期间,新增病例主要就集中在容易导致病毒传播的厨卫合用的工人新村。因此,上海更有动力自上而下地“消灭”厨卫合用的老旧小区。此外,除了上海,全国恐怕也没有几个城市拥有这样的财力。

  必须承认,不需要居民出一分钱的原拆原建非常奢侈。正因如此,当许多城市的老旧小区原拆原建到最后落得一地鸡毛,上海老旧小区的居民或许能感受到更多温情。

  然而即便是这样,原拆原建项目在上海也并不是总能够顺利地推进。当原拆原建成为一项福利,人们难免有不同的需求和各种欲望。为了实现最大公约数,一些小区从征询意见到最终启动花费了数年时间,工作人员要与成百上千的居民反复沟通。

  一位拆除重建项目负责人告诉我,在居民签约率终于实现100%的那天夜晚 ,他坐在车里打开音响,感到音乐从来没有这么动听过。

  《中国新闻周刊》2024年第20期

  “乱跳转一种是在App内强制或诱导点击链接,进入内嵌的浏览器,并打开广告页面;另一种是跳转到手机默认浏览器,进行广告展示,前者相对多一些。”科技先生创始人柳华芳说,“这种做法多了会让网民对互联网行业产生厌倦和负面评价,影响产业健康,也侵犯用户的信息自由选择权利,是一种流氓行为。”

  前不久,火箭派将中国商业航天首颗空间生命科学试验卫星“火炬一号”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并圆满完成为期一个月的飞控任务。

  为此,郑宁建议,广告是电视行业发展的经济生命线,适度的广告应当允许,但是播出机构应当合法合规,不断优化广告内容和形式,提升观众体验,同时寻求新的盈利模式,主管部门也应该监督广告合法合规。

  邱宇希望我国读者继续提高数字版权保护意识。作为从业者,他认为出版业的改进离不开读者的理解和支持。

  <strong>需求虽大但等待时间或缩短</strong>

  格莱美与黑人音乐团体共同打造的“Dr.Dre全球影响力大奖”,其独特的全黑色留声机奖杯设计凸显了它的独一无二:用于嘉奖对黑人音乐的创意、发展与提升做出杰出贡献的艺人。在一片夺目的“金喇叭”当中,这款黑色喇叭显得格外与众不同,表明刻板的学院派也无法抵挡这股席卷全球的黑色音乐潮流。

竺德星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