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前的端午韵味:楚国槲叶包 今日端阳粽

来源: 中关村在线
2024-06-10 08:50:26

  中新社郑州6月9日电 题:2000年前的端午韵味:楚国槲叶包 今日端阳粽

  中新社记者 韩章云

  “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一千多年前,中国唐代诗人元稹用诗歌描绘了粽子的模样,这与当下中国大江南北民众食用的粽子相差无几。

  粽子,古称糉、角黍等,是中国端午节的时令美食。粽子起源何时,观点不一。随着考古揭秘,古代粽子的模样被世人所知。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槲包,撒红糖。雄黄酒,驱蚊螂。”这首流传于伏牛山区河南卢氏县的民谣,是当地端午食槲包习俗的生动写照,在当地,槲包亦称槲叶粽。

  品尝卢氏槲叶粽,或许还能邂逅2000多年前的楚国余味。2015年,考古人员在河南信阳城阳城址八号墓发现了40个槲叶包裹,包裹内有水稻、粟等种子。考古人员认为,这些2000多年前的楚国槲叶包,有可能是粽子的早期形式。

  据信阳城阳城址八号墓考古队执行领队武志江介绍,该墓葬是一座战国中期楚国贵族墓。墓葬随葬品丰富,有仿铜陶礼器、车马器、兵器、起居器及饮食器等,还发现了槲叶、水稻、黍、花椒、白芷、辛夷、梅、栗子等多种植物遗存,其中以槲叶包裹最为特殊。

  “墓葬随葬大量植物叶片包裹,由宽大的植物叶片层层包裹谷物种子后捆扎制成,呈厚圆饼状,直径10厘米至15厘米,厚3厘米至5厘米。40个较完整的槲叶包裹中,只有1包是带壳黍,其余为带壳水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科技考古室副主任蓝万里介绍,经鉴定,这些包裹的叶片是壳斗科植物槲树的叶子,叶背面未观察到绒毛,可能经过了处理。

  “得益于较高的地下水位所形成的特殊埋藏环境,城阳城址八号墓随葬的丰富植物遗存得以保存下来。”蓝万里表示,槲叶包主要被置于案上,应该是作为食物形式的随葬品,推测为粽子或 是粽子的雏形,“这也揭示了墓主的饮食习惯——以水稻为主食,亦食

  时光流转,楚国槲叶包的滋味我们不得而知。但以槲叶包裹食物的形式,至今在中国北方山区仍十分常见。

  如在河南伏牛山、桐柏山一带,有制作食用槲叶粽的传统。端午节前,山民采摘槲叶,去除叶背绒毛,裹上谷米、黍米、高粱或糯米,辅以红豆、红枣、花生、板栗仁、核桃仁等,用秸秆或草茎捆扎成扁圆柱形,煮熟后槲叶独特的清香与馅料融为一体,食用方式与粽子相同,这种食物在河南鲁山县称槲坠,在卢氏县名为槲包。(完)

  独立乳业分析师宋亮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下半年以来,国内奶价一直在缓慢下行,近期在对宁夏奶区调研时发现,目前宁夏的奶价也已经下跌至3.8元/公斤左右,部分牧场还没有拿到新一年的供奶合同。

  2日至5日,区域大气扩散条件较差,陕西关中、山西中南部的部分地区有轻至中度霾,陕西关中盆地部分地区有重度霾。6日受冷空气影响,区域大气扩散条件改善。

  走进该团十三连设施水果大棚,一股热气扑面而来。只见一颗颗好似红玛瑙的草莓点缀在绿叶丛中,色泽鲜艳,圆润饱满。只见游客在采摘时,不时将草莓送入口中尝鲜,还有游客在果园里拍照,欢笑声在大棚里回荡,好不热闹。

  贺岁新品销售带动消费回暖

  过去一年,打“虎”不停歇。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我们挥手送别波澜壮阔的2022,又迎来了满怀希望的2023。在这一辞旧迎新的重要时刻,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了新年贺词,带领我们回望过往的奋斗征程,眺望来年的光明前景,激起亿万中华儿女强烈的情感共鸣,为再度出发积蓄精诚团结、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

陆毅昀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