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纺梭 将乡村与世界编织在一起

来源: 扬子晚报
2024-06-17 22:22:54

  中新网杭州6月16日电(曹丹)从新疆出发,沿着古代丝绸之路一路西行,途经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最终抵达吉尔吉斯斯坦……走进位于浙江杭州的传梭博物馆内,馆长郑芬兰正在规划下半年中亚地区的“寻梭之旅”。

  “我们计划在各国的大学校园内,与当地青年围绕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创新展开交流对话,探寻传统文化焕活之道。”16日,郑芬兰在接受中新网专访时介绍。

  郑芬兰寻找的“梭”是什么?

  在传统的织布工艺中,“织”就像编辫子。如果将两手平行模仿经线,将一根纬线从两组手指间穿过,这就完成了一个回合的经纬编织,循环往复,布就织成了。而缠绕着纬线,帮助工匠加快编织效率的外壳,就是“梭”。

  “纺梭作为织机的部件,是联结经纬线的媒介,随着技艺的进步、文化的交融、审美的提高,纺梭见证了人类几千年纺织文明从简单向精美复杂的转变。”郑芬兰是浙江省土布纺织技艺非遗传承人,在过去的22年里,她走遍国内外,收集了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中国56个民族的23000多件(组)纺梭。

  2022年,郑芬兰组建了中国首个以纺梭为主题的博物馆——传梭博物馆。在她眼里,每一把纺梭,都是联结一个区域、一个民族、一段历史的“化石”。传梭博物馆也逐渐成为当地对外交流传统手工技艺的平台。

  今年4月,来自海外的11名青年走进传梭博物馆,了解中国传统纺织技艺和中外各地的梭文化。在郑芬兰的纺织技艺演示下,无需过多语言交流,大家很快就了解了纺梭的用处。

  “看起来是一个很小的工具,但是它背后的故事是很丰富的。博物馆不仅有中国各地的纺梭,还有南非、法国、印度等国家的纺梭。这里是一个中外文化交流的聚集地,非常有意思。”津巴布韦留学生米莱说。

  端午香囊、布制红包、布制书皮……在博物馆的民族手工艺展示中心内,大家看到了来自云南、贵州等地的展销品。“所有产品都出自乡村手工艺者之手,我们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方式,帮助他们增收。”郑芬兰介绍,所有的收入都会回到乡村手工艺者的口袋。

  以寻梭为载体,郑芬兰的团队一直在推动乡村与世界的交流,盘活乡村“沉睡”资源,让传统手工技艺得以留存和传承。截至目前,郑芬兰的团队已经调研了20余个村落,建立了10个村庄自有品牌、农民合作社,覆盖乡村手工艺者2000余人,帮助他们人 均月收入增加1200元。

  “手工艺是一门世界的语言。”郑芬兰感慨,如今,她将目光投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并发布了“寻梭之旅”队伍招募令,“随着时间、空间的流动,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交往中吐故纳新,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局面,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才得以生生不息。”

  “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需要年轻的声音,欢迎广大热爱传统文化、有活力且富有创造力的青年加入我们,在旅途中迸发西域民族手工艺和华夏文明多元融合的新玩法。”郑芬兰说。

  “郑芬兰”们就如同一把纺梭,在中国乡村和世界的纺织经纬上来回穿梭,编织出中外文化交流交往交融的新丝绸之路。(完)

  报道称,李在明在书面陈述中全面否认所有嫌疑。检方认为,有必要基于书面陈述再次传唤李在明。但李在明已表明仅到案一次,因此很可能拒绝第二次受讯。

  今年春节档,电影的风格元素和叙事手法的创新强化了故事性和人物塑造,让今年的春节档具有更强的主题表现力。不仅展现了中华文明蕴含的文化活力和民族精神力量,也让中国电影走向了更广阔的叙事空间。

  答: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和通州区与北三县协同发展。2020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北京市、河北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三河、大厂、香河三县市协同发展规划》,提出充分发挥北京城市副中心示范引领作用,辐射带动北三县协同发展。2021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积极推进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春节期间,边境小城额尔古纳的气温跌破-50-℃,而正是这种极致的冷唤起闫佩伦刻在骨子里的成长记忆。

<img src="//www.chinanews.com/cr/2023/0129/2197725364.jpg" alt="" />

  眼下他手头正在写的小说,可以分成两个系列。其中一个系列风格神似侦探小说,比如《虞公山》,背景是大运河;另一个系列则由故事背景在国外的短篇小说组成。

郭泰合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