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素金声|经济“压舱石”稳当当!工业生产增长6.7%

来源: 川观新闻
2024-05-28 01:27:47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被喻为经济“压舱石”。日前,中国经济4月报出炉: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比上月加快2.2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97%,为近年月度环比增速高点;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6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实现增长;619种主要工业产品中,386种产品产量同比实现增长;工业企业当月利润由降转增,超七成行业利润实现增长……工业生产增长加快,持续回升向好的态势令人欣喜。

  工业持续回升向好,离不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稳步推进。

  4月20日,中国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顺利进入船坞连续搭载,预计2026年底前交船。同日,中国载重最大货运列车成功开行,车长超4公里、载重达3万吨级。

  一轮、一车,成为中国制造迈向高端化的缩影。动车组产量同比增长212.5%,航天器及运载火箭制造行业增加值增长47.1%……4月份,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实现较快增长,高端制造稳步推进。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延续了近段时间以来的好势头:4月份,增加值同比增长11.3%,增速较上月加快3.7个百分点,连续6个月加快。“技术含量”更高了,中国工业的韧性也更强了,为稳定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智能制造表现同样亮眼。今年以来,随着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加速推进,与“智能”相关的行业加快发展。4月份,传感器、工业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等生产端产品,智能无人飞行器、智能车载设备、服务机器人等消费端产品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绿色产品产销也是保持高位增长。4月份,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太阳能电池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9.2%、12.0%、11.1%,带动上游太阳能工业用超白玻璃、单晶硅、多晶硅等绿色材料产品产量实现20%以上增长。

  工业持续回升向好,离不开供需两端的同步发力。

  需求侧,得益于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逐步落地,相关行业需求回暖、生产向好。

  央行设立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27个省市因地制宜出台制造业贷款贴息……各方共同努力下,设备更新需求持续释放,前4月,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7.2%。

  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平台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活动如火如荼。据统计,部分家电、汽车企业已公布的以旧换新补贴计划金额超过150亿元,多家电商平台与生产企业合作投入超过100亿元。需求拉动下, 4月份消费品制造业同比增长4.8%,增速比上月加快1.7个百分点。

  供给侧,随着我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工业领域创新能力与日俱增。作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中国工业门类齐全,产业配套能力强,不少产业的技术水平、竞争能力在日复一日的点滴进步中走向新的跃升。

  从贴牌生产到自主创新推出智能家电产品,中国品牌的扫地机器人、智能门锁、智能冰箱等产品走俏海外;从跟随到并跑甚至部分领域领跑,中国企业的电动装载机、智能高空作业平台等产品备受市场认可。4月份,抓住全球贸易回暖机遇,工业出口大幅加快,有出口的39个大类行业中,31个行业出口实现增长。

  需求恢复、生产加快、价格回暖,推动工业企业效益持续恢复。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由3月份同比下降3.5%转为增长4.0%,企业当月利润明显改善。

  核心指标持续回升向好,为广大经营主体注入了信心。4月份,制造业 PMI生产指数为52.9%,为2023年4月份以来最高,连续两个月位于扩张区间,产能加快释放;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5.2%,制造业企业信心保持总体稳定。

  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持续落地,将释放更大市场空间;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绿色技术蓬勃发展,将助力新动能加快培育增长……展望全年,工业经济有望持续回升向好,筑牢中国经济“压舱石”。

  对双方来说,闹成现在这样都不体面。如果能换一种处理方式,都拿出些大人的样子,或许不会是大家都难堪的局面。

  港股本周以来走弱,未能延续涨势。1月31日,恒生指数下跌1.03%,报21842.33点,医药、地产股跌幅居前,大型科技股表现低迷。

  <strong>【透视】美媒:美国枪击案频发,亚裔质疑能否安全生活</strong>

  “作为实用性和设计艺术等多种元素集一身的产品,服装的产品品质、设计感、性价比等都是用户群体关注的,也是促进购买的重要因素。对于年轻人来讲会更注重设计感和流行度,较为成熟的消费者会更重视品牌属性。”马岗称。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北京2月1日电(刘欢)近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宣布恢复校友出入校权限,部分高校还允许家长和校外人员申请入校。

  在业内人士看来,联名行为给服装品牌带来的利弊都十分明显。“<strong>联名款的优势就是通过联名IP,拓展当前品牌的用户受众群体,扩大用户基数。</strong>”零售独立评论人马岗在接受中新经纬采访时称,“联名款在近几年比较流行,这种营销策略很多品牌都在用。然而,<strong>如果联名营销过多,就会降低主品牌的品牌属性,也会干扰消费者对于品牌整体设计,及品牌形象的判断。</strong>”

郭南季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