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普惠工作进展显著 消费端减排仍潜力巨大

来源: 羊城派
2024-06-07 21:19:00

  中新网北京6月7日电 题:中国碳普惠工作进展显著 消费端减排仍潜力巨大

  中新财经记者 阮煜琳

  7日,中华环保联合会主办,中华环保联合会碳普惠专业委员会承办的“碳普惠助力绿色未来”主题会议上,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联合绿普惠发布《中国碳普惠发展与实践进展报告(2023)》显示,2023年中国碳普惠工作取得显著进展,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强。

  碳普惠是以生活消费为场景,为公众、社区、中小微企业绿色减碳行为赋值的激励机制。在这种机制下公众及小微企业低碳行为形成的减排量,能够抵消自身碳排放、参与碳交易或转化为其他更为多元的激励,是消费端减碳的重要方式。

  在中国,碳普惠机制对于释放消费端碳减排潜力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中国科学院2021年发布的“碳中和”框架路线图可知,2019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消费端如工业过程、居民生活等占比为53%。2022年出版的“碳中和逻辑体系”一书指出,2019年中国居民消费碳排放总量已占全年碳排放总量的近三分之一。我国个人消费端的减排空间巨大。

  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杜少中说,生活消费端的碳排 放量占总碳排放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因此,从需求侧进行减排非常重要。鼓励通过碳普惠机制推动绿色生活方式,以促进消费端减排。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总经济师张昕鼓励形成有效的碳普惠市场供给,拓展更多碳普惠机制方式,建立高质量的碳普惠体系。

  在相关顶层设计与政策指导下,碳普惠机制近几年在中国迅速生根发芽。报告称,尽管当前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但我国碳普惠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碳普惠建设还面对诸多挑战,在场景标准开发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与加强。(完)

  事件引发岛内对台湾高铁的反思。谭主翻查资料发现,台湾高铁于1999年动工、2007年试运营,相比2008年大陆首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京津城际高铁开通,起步不算晚。但后来十几年,大陆高铁发展一日千里。

  “中方欢迎乌方任命新任驻华大使,愿为他履职提供便利。”4月27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毛宁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其实道出了中国与乌克兰关系的许多意涵。

  如今,北生所又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王晓东说,北生所二期已经落成,实验室还要继续扩张,后续需要更多资金支持,这些钱从哪儿来,仍是摆在面前的一道难题。“北生所现在是否还承担着体制改革试验田的重任?它到底是一家什么性质的研究机构?这些都还没有定论。”

  在中国提出有关乌克兰危机的中方立场以后,国际社会其实对中国之劝和促谈是高度期待的。特别是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之后,欧洲一些国家更多的人相信中国的诚意,以及中国的能力。

  根据《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2022年部门预算》,2022年初,高能所支出总计25.7亿元,其中基本支出4.38亿元,占17.04%;项目支出21.04亿元,占81.80%,也就是说,整个研究所的运营和科研经费中超过80%来自竞争性项目。在理论物理所,2022年的预算也显示,项目支出占比接近70%。

  随着生活逐渐恢复正常,在外贸持续承压的大背景下,武汉等中部地区城市要实现稳增长,进一步提振消费无疑是重中之重。而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和消费环境,也是这些地区继续实现赶超发展的良方。这,可能比打造“网红城市”的意义更为深远。

刘淑娟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