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城市学院良渚文明研究中心成立

来源: 川观新闻
2024-06-04 00:19:15

  中新网杭州6月3日电 (王题题 孙亚飞)6月3日,浙大城市学院良渚文明研究中心(下称“良渚文明研究中心”)在浙江杭州成立。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一级教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受聘为讲座教授,领衔指导良渚文明研究中心建设工作。

  据悉,良渚文明研究中心的成立,旨在以建设“良渚文明全球文献中心”、举办高水平学术论坛、建设“高能级文化智库”、建成“良渚文明数字实验室”和“良渚文明创新中心”为目标,以推动良渚文明的保护与研究、传承与活化为主要任务。

  该研究中心将构建一个从学术探索、文明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到展示传播与创新转化的全链路闭环,力求成为业内一流、全国知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科研高地,同时凸显浙大城市学院的独特研究特色,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贡献力量。

  近年来,浙大城市学院在良渚文化研究方面积极布局,大力推进“良渚文化进校园”活动,着力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贡献力量。

  此前,该校不仅开设了该省首个本科考古学专业,还获批首家浙江省高校团队考古发掘资质,并设立了浙江历史研究中心、浙江大运河文化研究院、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相关研究机构和平台。

  此外,该校还积极与杭州市委宣传部、杭州市文广旅游局、良渚遗址管委会、西泠印社等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良渚博物院、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等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机制。

  在教育教学方面,浙大城市学院更是展现了其独特的创新力。该校邀请了王巍、单霁翔、王宁远、陈寿田等专家学者到校主讲“良渚遗址与中华文明”系列大课,每年组织新生赴良渚遗址参观,举办良渚文化主题展览,开展良渚文化进课程的教学改革,在毕业设计中围绕良渚文化进行“真题真做”,有力促进了良渚文明与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的有机融合。

  据了解,此次良渚文明研究中心的成立,不仅是浙大城市学院在良渚文化研究方面的重要举措,更是服务浙江文化强省建设、助力杭州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的有力抓手。浙大城市学院副校长(主持行政工作)、党委副书记杨波表示,该校将以良渚文明研究中心为平台,积极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将研究中心建成有高度的良渚文明研究人才聚集地,促进有广度的良渚文明国际交流互鉴,结出有深度的良渚文明 研究果实,推动良渚文化研究深入发展。

  良渚文明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是世界文明的瑰宝。在王巍看来,在高校成立良渚文明研究中心,对于传承良渚文明和推动相关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良渚遗址管委会二级巡视员、浙大城市学院兼职研究员陈寿田则期许:“我们身处良渚遗址所在城市,要以良渚文明研究为重要着力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完)

  <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普特拉贾亚1月19日电 (陈悦 魏源)去年11月上任的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19日正式发布“文明马来西亚”(Malaysia Madani)的治国理念。他在发布会上称,这一理念包括保障马来西亚少数族群权益。

  刘奕初入足协在2019年8月,当选第十一届执委会成员,而后进一步当选中国足协秘书长。

  青海民族大学副校长马成俊向留学人员送上温暖的新春祝福,并与他们分享了在校的美好回忆和疫情防控期间的生活点滴。他表示近年来,各国留学生和青海当地疫情防控人员和衷共济、团结抗疫,他们不仅在做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使者,也为搭建新时期中外友好交流合作的桥梁增砖加瓦。

  在《龙凤呈祥》开播仪式上,两位主创于魁智和李胜素表示,持续3年的线上演播将科技融入传统艺术,国粹京剧伴随时代的新发展,焕发出了青春气象。

  三年来,从突发疫情应急围堵,到常态化疫情防控探索、全方位综合防控;从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到大上海保卫战……中国共产党以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成为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最可信赖的依靠!

  2022年下半年,桂林市(除恭城县外)各地降雨量创有记录以来同期最少,导致全市遭遇严重的夏秋冬连旱,漓江更是提前进入了枯水期。为保障漓江通航安全和桂林市自来水公司从漓江取水安全,漓江上游水库群从2022年8月1日开始,一直不间断向漓江补水。截至2023年1月19日,漓江水库群共向漓江补水172天,补水总量达4.76亿立方米。

宋恭婷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