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多条河流形成编号洪水 鄱阳湖将发生超警洪水

来源: 未来网
2024-06-26 01:57:17

  中新网南昌6月25日电 (朱莹)据江西省水文监测中心、江西省气象台最新预报消息,25日至本月底,赣中、赣北等地仍将发生大到暴雨,昌江、修河、乐安河、潦河、锦江等流域及其部分支流已形成或即将形成编号洪水。未来三天鄱阳湖将发生超警洪水,星子站水位预计超警0.4米左右。

  江西省水文监测中心25日13时40分继续发布洪水黄色预警:受强降雨影响,预计27日前后,鄱阳湖可能发生警戒左右洪水;未来11小时左右,乐安河乐平市河段将发生超警1米左右的洪水;修河干流永修县河段水位洪峰波动,目前超警戒2.41米。

  记者从江西省气象局了解到,22日以来赣北已连续出现暴雨到大暴雨,未来赣北强降水仍将持续,累计雨量 大、极端性强、致灾风险高,需重点防御强降水可能引发的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和城乡积涝,特别是昌江、修河、乐安河、潦河、锦江等流域及其部分支流已形成或即将形成编号洪水。

  据江西省水利厅消息,今年以来,江西省平均降雨量1310.4毫米,较常年偏多2.5成,共发生25次降雨过程,较常年偏多6次,其中强降雨过程9次、偏多3次。入汛以来,该省平均降雨量934.5毫米,较常年偏多3.5成,其中4月全省平均降雨量410毫米,较常年偏多8.7成,列1950年有记录以来第1位。修河、乐安河、赣江、抚河、昌江共发生8次编号洪水,全省共30河64站次发生超警洪水。

  6月9日至20日,江西省平均降雨量218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9成,列历史同期第6位,强降雨主要集中在赣中、赣南地区。江西省水利厅17日14时启动洪水防御四级应急响应,全省共有151座大中型水库拦蓄洪量20.9亿立方米,减淹城镇44个、减淹耕地75.88万亩、避免人员转移3.5万余人。

  受强降雨影响,修河柘林水库24日1时入库流量超5000立方米每秒,“修河2024年第2号洪水”形成;昌江樟树坑站24日2时水位涨至34.63米,超警0.13米,“昌江2024年第1号洪水”在中游形成;乐安河虎山站25日3时10分水位涨至警戒水位以上26.02米,“乐安河2024年第2号洪水”在下游形成。江西全省共6河9站次发生超警洪水。

  自6月24日20时起,江西省水利厅将洪水防御四级应急响应提升至三级,江西省水文监测中心将水文防汛测报四级响应提升至三级。截至6月25日8时,全省共有6市23县(市、区)水利部门启动应急响应,相关地区正在积极做好水旱灾害防御工作。

  6月23日以来,全省共发布编号洪水3期,防汛“三个3天”预报专报19期,江河水库预报223次,中小河流山洪灾害气象预警68期,洪水预警19期,其中,洪水黄色预警6期。针对当前严峻的防汛形势,江西省水利厅将严格落实工作要求,紧盯防御重点,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强化水工程调度,督促做好巡查防守,确保全省安全度汛。(完)

  在国际大变局之下,中日两国国情有别,两国也将遇到如何在保持经济合作的同时平衡经济安全的难题。面对双边关系中不断出现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要有基于大局观的客观理性的讨论,一面凝望历史一面创造互利格局,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中长期战略。邻国的关系虽有起落,但现在更需要基于深思熟虑的换位思考,开展有针对性的外交。

  比如,在宗教工作方面,要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分析指出,2022年12月新增信贷表现积极,对公中长期贷款仍为重要支撑。12月以来,虽然全国各地相继进入疫情感染的高峰阶段,生产和消费依然受到较大扰动,但在政策发力拉动以及2023年信贷“开门红”接续下,12月信贷增量表现较好。信贷结构延续“对公稳、零售弱”格局,短期居民贷款需求仍不足,居民中长期贷款整体仍偏弱,但在各项房地产支持政策逐步显效下,降幅有所收窄。

  出版社虚心接纳意见的坦诚固然值得肯定,但这些中小学生敏于思考、敢于质疑的探究精神更难能可贵。面对权威的课本,这些学生不盲从,不盲信,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坚定地表达己见,展现出新时代中小学生积极主动求知求真的价值认定。

  跟随莆田市园林绿化中心副主任许建泉的脚步漫步绶溪公园,荔林浓荫遍布,古厝错落其间。“延寿溪是木兰溪的主要支流之一,以延寿溪流域为主打造的绶溪公园,整合近3000亩荔枝林和2000多亩低效工业用地、民居村落,总面积达5759亩。”许建泉介绍,作为木兰溪流域综合治理重点项目,绶溪公园通过融入文化旅游,植入非遗产业,综合生态体验、文化体验、旅游服务等功能为一体,处处彰显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在施工中采用打设排水沙井预压堆载降水法,也就是将新挖河道的淤泥进行排水固结,经技术处理,分区分段开挖上堤,通过翻晒、摊推、碾压,填补堤防。”木兰溪防洪工程建设管理处三级调研员陈文棋介绍,同时河堤采用“软体排”反滤防冲,提高河道抗冲刷能力,保证行洪安全,“新挖河道与筑堤工程同步建设、就地取材、就地平衡,既不占耕地,又减少生态破坏,成本也能大幅降低。”

甘彦君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