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丨丁纯:世界中国学大会首进欧洲,为何要论经贸合作?

来源: 奥一网
2024-06-23 01:04:32

  中新社上海6月22日电 题:世界中国学大会首进欧洲,为何要论经贸合作?

  ——专访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

  中新社记者 李鹏 樊中华

  “中国学的世界对话·比利时论坛”近日在布鲁塞尔召开,首次明确将“经贸合作”列为平行学术沙龙主题之一展开探讨。在“中欧经贸合作韧性与潜力”平行学术沙龙上,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上海欧洲学会会长丁纯以《中欧经贸关系:现状、问题和前景》为题发表演讲。

  世界中国学大会首次走进欧洲,为何要讨论经贸合作?为什么“民心相通”对于中欧经贸合作至关重要?在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时,丁纯表示,经贸关系是中欧双边关系的重要压舱石,此次世界中国学大会来到欧洲的“心脏地带”,与欧洲学者进行开诚布公的直接对话,对于澄清误解、促进理解、缩小双边民意差距、促进双边关系回暖趋稳有积极作用。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从中欧经贸合作视角来看,您认为此番世界中国学大会走进欧洲意义何在?

  丁纯:一方面,世界中国学大会本身汇集了在多个领域研究中欧关系的学界专家和政界人士,通过充分的交流,有助于增强互信,消除经贸合作中由于一些非经贸因素产生的误解,了解彼此的关切和诉求;另一方面,世界中国学大会本身有助于加强双边人文交流、提升民间互动,为中欧经贸合作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氛围,挖掘更多的合作机会,助力合作的创新和深化。

  在整个中欧关系中,经贸关系始终起到压舱石和稳定锚的作用,中欧互为主要的经贸伙伴。在当前国际经贸环境复杂的背景下,世界中国学大会首次走进欧洲,并增设“经贸合作”为重要议题是题中之义,将对双边经贸合作及双边关系的回暖趋稳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此外,从历史上看,中欧之间没有直接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冲突,因而合作是双边关系中非常重要的抓手。从当下看,因为全球疫情和乌克兰危机等不确定性因素,加之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 级,欧洲在对中国的认知有所改变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竞争压力。在全球经济低迷、中欧贸易关系紧张、欧洲“去风险”声音强烈的背景下,中欧更需要通过密切沟通,消除误解,加强互信,为整个双边经贸创造良好氛围。

  中新社记者:从古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倡议,构成了中国学研究的重要逻辑线之一。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欧洲国家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丁纯:欧洲国家在“一带一路”全球格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则欧洲国家与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与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之间具有广阔的共同利益和合作空间;二则欧盟与中国之间具有密切的经贸联系,中国的强大产能与欧盟的技术优势之间具有强优势互补性,中欧互联互通潜力巨大。

  近年来,中欧关系呈现出竞合的特征,即,中欧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不断涌现,中欧合作持续深化,但在欧盟及其部分成员国中也出现了防范、竞争和对冲的因素和考虑。

  中新社记者:中欧基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对世界经济稳定的价值何在?

  丁纯:当前中欧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竞合并存阶段。作为整个世界经济的一部分,中欧基于“一带一路”倡议,在基础设施建设、经贸往来、资金融通、产业链协同等方面的合作对稳定世界经济作用显著。

  中国同欧洲国家存在坚实的合作基础,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对于中东欧国家而言,中国强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与可靠的资金支持,能够有效地满足其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对于西北欧国家而言,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旺盛的资金需求,以及广阔的第三方市场,为其提供了难得的投资机会;在欧盟层面,“全球门户”计划与“一带一路”倡议依然存在战略对接的可能性,中欧仍具有务实合作的动力与空间。

  中新社记者:当前中欧经贸竞合有何新发展趋势?为什么说“民心相通”对于中欧经贸合作至关重要?

  丁纯:中欧之间的商品贸易很大部分为中间品贸易,多集中在汽车、机床、化学品等制造业领域。在投资方面,虽受到欧盟“去风险”政策影响,2023年欧盟对华投资依然活跃,中欧直接投资展现了较强韧性。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中国2023年实际利用外资同比下降,但英国、法国、瑞士、荷兰等欧洲发达国家对华投资均大幅增加。产业方面,中欧在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市场需求等方面具有较强互补性,如在产业链供应链上的深度合作,在关键技术领域不断实现的创新与突破,使中国和德国成为全球创造出口增加值最高的两个国家,为世界经贸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

  但是,多重因素影响下,不能忽略欧洲在切实的合作利益与强硬的政治姿态之间的矛盾心理。一方面,欧盟期望通过壁垒性政策工具维持自身对华技术的优势地位;另一方面,欧美积极推出由西方主导的替代性全球基础设施投资计划,意在对冲“一带一路”倡议的全球影响力。

  中欧之间在政治和经济体制、发展阶段等方面有所不同,加之近年来国际环境纷繁复杂,使民间接触往来的机会减少,隔阂增加,造成了彼此间非常多的理解迟滞,国外相关民调对此都有显示。十多年来,中欧在金融贸易、基础设施等“硬条件”上的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果,但由于“软沟通”欠缺,尚未能使欧洲民众真正认识到中欧合作带来的现实利益和长远意义,尚未使其真正理解中国为此做出的努力。

  例如中国企业在欧洲多国的投资,多为绿地投资,可增加当地就业,促进当地产业链完善,甚至进行技术输送,受到了欧洲国家的欢迎。因此通过“走出去”密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有利于中欧在贸易合作上的持续推进、深化和两相受益。

  中新社记者:展望未来,中国经济的长周期特点会为中欧经贸合作带来怎样的空间和前景?

  丁纯:中欧是世界两大主要经济体,又互为重要贸易伙伴,中国经济的长周期优势,会通过经贸往来,为欧洲经济发展带来同频共振效应。一方面在投资领域上,中欧双方在绿色、数字等领域的合作方兴未艾、空间广阔。中欧企业已开展海上风电、燃料电池等技术的投资合作,未来在可再生能源特别是绿氢等产业领域还有巨大合作潜力。同时双方在自动驾驶、新能源汽车和人工智能等创新科技产业领域已形成良好的数字合作范例,信息通信技术、电子商务等领域可扩展成为新的增长点。

  另一方面,产业链深度合作仍是中欧未来的合作方向。中国是全球产业链最齐全的经济体,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会带动欧洲相关产业的发展。世界两大经济体间,合作才是主流。如果把“去风险”泛化、成了变相的脱钩,显然不利于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合作未必一定要拿到双方的“最优解”,中欧双方都应努力寻求彼此可接受的“次优解”,继续将双边经贸打造成世界经济的“稳定器”。(完)

  受访者简介:

  丁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导,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中欧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荷兰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欧洲学会副会长、上海欧洲学会会长;德国波恩大学欧洲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瑞典哥德堡大学欧洲研究中心学术顾问、卢森堡大学欧洲研究所罗伯特·舒曼教授,曾任亚太欧盟研究网络轮值主席。主持撰写《欧盟经济发展报告》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曙光项目及欧盟让·莫内项目等数十项。在中外专业杂志发表论文170余篇。著有多部专著。

<img style="border: px solid #000000;" src="//i2.chinanews.com.cn/simg/cmshd/2023/01/06/b27523f4a89c438498750c75dbf36691.jpg" alt="" />

  郭广昌&nbsp;复星国际董事长

  充分发挥村(社区)党组织领导作用和村(居)民委员会、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作用,细化分解村(居)民小组组长、楼门栋长、网格员责任,把防控措施落实到自然村、小区和网格。农村地区要依托五级书记抓疫情防控机制,进一步加强村级疫情防控体系与县(市、区、旗)、乡镇(街道)协调联动。加快推动实现村(居)民委员会下属公共卫生委员会全覆盖,加强公共卫生委员会与村(居)民委员会其他下属委员会、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协作。倡导由村(居)民委员会主任担任公共卫生委员会主任。创新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联动机制,完善社区志愿服务制度,动员居民群众就近就便开展邻里互助等活动。开放的社区养老机构,根据属地联防联控机制(领导小组、指挥部)统一部署,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由社区卫生服务站牵头组成应对专班,参照养老机构疫情防控要求制定具体防控指引。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武汉1月6日电 (武一力)记者从正在此间召开的武汉市两会上获悉,今年该市将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通过释放消费潜能、推动消费升级、发展消费载体等举措,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这是沈抚示范区围绕以项目为中心,整合资源、优化理念、做优场景的又一系列亮点工程,将为沈抚示范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

  2022年,广西公安机关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公安英雄模范,他们用无私奉献,用辛勤汗水,乃至用鲜血和生命,在祖国“南大门”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

李珮卿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