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QE”不会发生

来源: 川观新闻
2024-06-20 07:18:10

  来源:北京商报

  近期市场上关于央行购买国债的议论声此起彼伏,不少声音担忧这是否预示着“中国版QE”的来临。然而,从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的多次澄清及最新表态来看,这种担忧显然是多余的。

  首先,我们要明确量化宽松(QE)的前提条件:名义利率触及零下限。然而,目前中国的主要政策利率——7天逆回购利率仍保持在1.8%的水平,距离零利率下限还有一段距离。因此,从这一点上看,实施QE的前提条件在中国并不成立。

  其次,央行买卖国债是货币政策工具箱中的常规操作,与QE有着本质的区别。QE会导致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持续扩张,而国债买卖则具有双向性,其目的在于调节市场流动性而非单纯追求资产规模的扩张。央行此举更多的是为了投放基础货币,以维持市场的稳定运行。

  历史上,也曾有过靠着外汇占款被动投放基础货币。十年前,随着外汇占款减少,才发展完善了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等工具主动投放基础货币的机制。

  随着债券市场的规模和深度逐步提升,央行通过在二级市场买卖国债投放基础货币的条件逐渐成熟。去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

  二级市场购买国债有利于市场利率曲线更加完整,以此实现央行对市场利率政策上的“精准滴灌”。但近期以来,央行购买国债问题也被解读为放松的信号,进一步加大了债券市场的投机情绪。

  在央行操作的过程中,每一步都显得尤为谨慎。无论是市场的盲目追随还是博弈,央行入场所引起的震动实际上已远超其原本期望的“引导市场利率”的目标效果。这也正是央行长期以来对“买卖”国债持谨慎态度的根本原因。

  潘功胜还透露,人民银行正在与财政部加强沟通,共同研究推动相关政策的落实。这一过程是渐进式的,需要同步研究优化国债发行 节奏、期限结构、托管制度等多个方面。这再次证明了央行在操作过程中的严谨和细致。

  从最新的货币政策定调来看,央行当前更注重的是维护价格稳定、推动价格温和回升。同时保持政策定力,不大放大收。这意味着央行在运用政策工具时,将更加注重平衡和稳健。购买国债作为工具之一,并非当前的优先级选项。

  在我国央行常规货币政策仍有空间的背景下,与市场的有效沟通变得尤为重要。央行需要向市场和公众传递清晰、透明的政策信号,以增强政策的可理解性和权威性。只有这样,市场才能形成稳定的预期,合理优化自身决策,从而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的目标。

  正如潘功胜所言,透明度提高后,政策的可理解性和权威性都会增强,市场对未来货币政策动向会自发形成稳定预期,合理优化自身决策,货币政策调控就会事半功倍。

责任编辑:何松琳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广州2月2日电 (郭军 雷少波)疫情防控政策放开后的首个春节假期,人们返乡团圆、外出旅游的需求得到集中释放。广东移动2日发布大数据报告,“解码”春节出行特点与趋势。

  “当天下着雪,贝尔格莱德的市民们却都很热情,大家伙排着队等待着我制作的糖画,还有几个孩子跃跃欲试,希望自己动手‘创作’,看到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国外那么受欢迎,我心里也是感到非常自豪。”李然然回忆说。

  在各个历史时期,党坚持严于管党治党。进入新时代,我们就推进反腐败斗争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探索出依靠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有效途径。党通过前所未有的反腐倡廉斗争,赢得了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衷心拥护的历史主动,赢得了全党高度团结统一、走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动。

  第一,全面注册制有望改善A股行业结构,进一步助力我国产业结构转型趋势。2019年以来在注册制改革试点的推动下,IPO项目的数量和规模稳步提升,我国优质企业的融资渠道已得到明显拓宽,尤其是部分成长型的新兴产业公司,在过去核准制的标准下无法满足上市要求,而注册制更加灵活的上市标准为此类优质公司打开了融资通道。过去,很多无法满足A股核准制要求的新兴产业公司只能选择奔赴海外市场寻求上市机会,而在全面注册制的支持下,更多优质公司在A股上市的概率将明显增加,这也将提升A股自身的投资吸引力。

  那么,中国拥有如此多的国际重要湿地,为何选址西溪湿地举办今年的世界湿地日中国主场宣传活动?

  新疆巴州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管理处工作人员明根桑说:“今年一月底二月初的时候我就看到了迁徙的赤麻鸭,往年都是二月底或三月份初,就是冰雪融化以后,它们才会迁徙,今年可能气温提前变暖,使得它们的迁徙提前了。”

吕孟儒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