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线上植树持续火热 西北沙区一周内迎千万余人“云种”

来源: 人民资讯
2024-06-25 01:35:15

  中新社甘肃武威4月22日电 题:中国线上植树持续火热 西北沙区一周内迎千万余人“云种”

  中新社记者 冯志军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在中国四大沙漠之一的腾格里沙漠南缘,掀起了规模庞大的植树活动,由全国千万余网友一周内“云种”的逾150万棵花棒苗,将在甘肃武威市凉州区治沙最前线扎根,汇成首批防风固沙林,后续还将向周边县域沙区拓展。

  当日,“汇聚绿色大能量,助力‘三北’攻坚战——‘春天种下大美甘肃’活动”在凉州区启动。近一周时间内,中国有1500多万人通过支付宝蚂蚁森林,以低碳生活积攒的“绿色能量”集中为甘肃“浇水”,线上种下超过150万棵树苗,远远超过了项目方的预期。

  “过去很多年,中国防沙治沙都是以国家投入为主,随着经济持续发展,近年有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生态脆弱区的种树压沙活动。”“国家卓越工程 师”、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研究员徐先英当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力量不仅能加速生态脆弱区的环境向好,还能吸引和引导更多年轻人从“线上”走向“线下”。

  据蚂蚁森林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已有6亿中国人参与用手机种树,低碳环保理念日渐深入人心。

  在“种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孩子还难”的西北地区,由于特殊的气候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当地真正的植树时节比国家法定的“植树节”晚一些,在戈壁荒漠中实现“绿进沙退”的艰辛与挑战更是可想而知。

  近年来,甘肃“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加快推进,14个市州全部创建“全民义务植树网”网络平台,引导民众通过认种认养、捐资捐物、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义务植树尽责活动。

  “武威市民勤县一望无际的荒漠令人震惊,我见过很多老人与风沙抗争了一辈子,也有不少年轻的治沙工程师心甘情愿守在沙漠里,他们的奉献与付出令我十分感动……”来自法国的B站UP主“爱喝茶的老路”表示,此行是第一次踏足甘肃,他不再惊讶中国为何能在治沙造林方面排名全球第一。

  甘肃是中国荒漠化和沙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境内自西至东分布的库姆塔格、巴丹吉林、腾格里三大沙漠和毛乌素沙地,是中国四大沙尘暴策源地之一,该省由此也成为遏制风沙危害的战略前沿阵地。

  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旭晨介绍说,近年来,甘肃持续加大“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力度,全省各地因地制宜采取造林种草、封育飞播、封禁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多种措施,成功遏制荒漠化扩展态势,重点治理区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甘肃将实施更多的社会公益国土绿化项目,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支持生态建设。”张旭晨表示,“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中,社会各界通过个人捐赠、企业捐建、基金募集等多种形式支持,如在甘肃落地7年的蚂蚁森林项目,目前已种植1.5亿穴各类苗木,面积达155万亩。

  据了解,此前的七年里,蚂蚁集团通过中国绿化基金会、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等多家公益组织和专业机构,向甘肃省的生态建设累计协议捐资超过9亿元人民币。未来三年,该集团将再捐1亿元公益资金,通过“蚂蚁森林”项目继续支持甘肃种树治沙,共同开展“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的宣传推广。(完)

<strong>  长期喝纯净水会导致缺钙</strong>

  值得一提的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这也就意味着,我国已提前三年完成这一目标。不仅如此,乘联会数据显示,2022年1-12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占世界新能源63%的市场份额,其中四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占世界新能源份额64%。

  先让消费者品尝,继而再切开,最后以糖果是现切现卖为由,让消费者不得不付款。表面上,涉事商家的操作并无不当,但细究起来,该商家事先不告知糖被切开后必须购买,切好后又让消费者陷入“不得不买”的境地,难怪消费者有上当受骗之感。此外,6块糖高达466元的价格,也加重了消费者的质疑。然而,面对消费者的质疑,商家以明码标价为由进行辩解,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山东省政府2月7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该省生态环境保护高质量发展等有关情况。山东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赵辉在会上表示,近年来,该省把建设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作为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打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采取系列创新举措,加强入海河流总氮控制和入海排污口整治,全省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稳定在90%左右。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合肥2月7日电 (赵强 周竹阳)“江面水情复杂,往来船舶较多,请注意安全!”安徽省安庆市沿江公园上空,响亮的喊话声响起,原来是长江航运公安局安庆分局民警利用无人机提醒冬泳爱好者谨防溺水。

  赛里木湖湖水以冰雪融水为主,湖水常年低温,并且营养成分严重不足。上世纪80年代初,为开发赛里木湖,当地水产局向湖里移植了多种鱼类,但当时对这些鱼的生物学特性了解得很少,只有少数鱼类,如高原鳅,能够适应赛里木湖的水域环境。经过不断的研究与试验,研究人员发现,赛里木湖水域只有冷水性的鱼才能够适应存活,并且可以成功地进行繁殖。得到这一结论之后,研究人员将目光放在了高白鲑身上,其肉质鲜美,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都非常高,更重要的是高白鲑拥有强大的耐寒能力,正是这些特点,当地研究人员萌生了在塞里木湖移植高白鲑的想法。

蒋维茜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