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 这份求职防诈骗指南请收好

来源: 闪电新闻
2024-05-29 14:34:54

  提醒一:严防非法职业中介陷阱

  一些没有相关资质或冒用、伪造相关资质的“黑中介”,常打着介绍工作的幌子发布虚假招聘信 息,以“轻松拿高薪”“升职加薪快”等为诱饵,使用各种手段骗取钱财。

  高校毕业生通过中介服务机构求职,要选择诚信可靠、经营规范的服务机构,不要轻信口头承诺,一定要在确认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签订正式服务协议。一旦遇到“黑中介”,应及时投诉举报,拒绝支付相关费用。

  提醒二:严防招聘收费陷阱

  不法分子常以招聘为名变相收取各类费用,牟取非法利益。有的以押金、保证金、办证费、服装费、资料费等名目收费,再以各种苛刻要求迫使求职者自动放弃求职或离岗,已交费用以各种理由不予退还;有的宣称具有知名公司内部推荐权,打着收费推荐优质岗位的幌子骗取钱财;有的以招聘为名变相招生,要求付费参加入职或考证培训,一旦收取费用便以各种理由拒绝履行承诺,甚至直接“卷款跑路”。

  对经付费培训可录用、包就业等要求,高校毕业生一定要警惕“挂羊头卖狗肉”陷阱,谨防既被坑骗钱财,又浪费时间精力。如交费一定要求出具正规发票并加盖单位公章,为可能发生的纠纷维权保留证据。

  提醒三:严防招聘诈骗陷阱

  不法分子常通过发布虚假招聘信息,诱导求职者从事、参与违法行为。有的在各类网络平台上发布事先编造的招工信息,以“高薪急聘”“学历不限”等字眼诱导求职者逐步暴露个人信息、下载刷单APP,骗取求职者钱财;有的以“勤工俭学”“招聘兼职”“高额回报”等为诱饵,吸引求职者落入传销组织圈套。

  高校毕业生要擦亮眼睛,掌握防范陷阱的“招数”,遇到“轻松钱来”“躺平赚钱”等“听上去很美”的招聘信息,一定要提高警惕,多查多问多防备,谨防“掉坑”。

  提醒四:严防“猫腻”合同陷阱

  在合同签订过程中,个别用人单位为降低用人成本、规避用工责任而侵犯毕业生合法权益。有的仅签订《就业协议书》,或以谈话、电话等口头形式约定工作相关事项,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有的合同内容简单,缺少工作岗位、工作地点、工资、劳动条件、合同期限等具体内容;有的以少缴税款为由,同时准备两份不同薪资的“阴阳合同”。

  高校毕业生在签订合同时一定要仔细阅读,核实清楚是否具备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必备条款,包括用人单位基本情况、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条件等基本信息,特别要高度警惕其中于法无据、明显不合理的条款,防止掉入陷阱,难以维权。

  毕业生求职相关话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人民数据研究员唐风表示,从互联网平台搜索热度来看,目前,高校毕业生求职过程中面临“境外高薪诱骗”“刷单诈骗”“培训贷”“虚假合同”等骗局。高校毕业生因为缺少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对薪资、职位等方面的认识不足,防范意识不强,所以容易掉入招聘陷阱。

  从同比看,CPI同比上涨0.3%,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下降1.2%,降幅比上月收窄0.6个百分点,影响CPI下降约0.17个百分点。食品中,鲜菜价格由上月下降7.2%转为上涨1.4%;猪肉价格下降15.1%,降幅比上月收窄11.2个百分点;鸡蛋价格上涨2.2%,涨幅比上月扩大1.9个百分点;鲜果价格由上月上涨5.4%转为下降1.7%。非食品价格上涨0.6%,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48个百分点。非食品中,宾馆住宿、旅行社收费和飞机票价格分别上涨26.7%、18.9%、9.2%;金饰品价格上涨17.4%,涨幅比上月回落3.1个百分点;汽油和柴油价格降幅继续收窄,分别下降4.7%和5.0%。

  王沪宁表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反“独”促统、促进中国和平统一的重要力量,始终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为团结凝聚海内外同胞、坚决反对各种分裂行径、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作出重要贡献。

  问题5:我在工行某支行有一笔个人住房贷款还未结清,是按二套房贷款利率政策办理的,按当前我所在城市政策仍按二套房贷款政策执行,请问是否符合调整条件?

  “与一线城市不同,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更需要政策层面的支持。”镜鉴咨询创始人张宏伟表示,既然南京市这样的强二线城市全面取消了限购,那么杭州市、成都市、武汉市、西安市和苏州市等城市也有望逐步取消限购政策。“预计先从郊区开始实施,如果市场仍面临销售压力,这些城市就有可能完全取消限购。预计最快到10月底,非一线城市限购将全面取消。”

  答:调整后,您的房贷利率水平不得低于原贷款发放时房屋所在城市同期限(按原贷款合同期限)的首套房贷利率政策下限。各城市首套房贷利率政策下限,以人民银行各省级分行官方网站公布的为准,具体利率调整幅度及规则以我行后续公告为准。

  印度“商业世界”网站一篇题为《印度未能借力“中国+1”战略?》的文章认为,尽管资源充足,但印度未能很好地利用“中国+1”。印度国会商业小组今年3月的报告称,印度未能为“中国+1”战略创造积极印象,这对印度是一个打击。

刘嘉慧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