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交流合作大势不可阻挡(望海楼)

来源: 大河网
2024-06-17 23:18:36

  两岸关系发展根基在民间,动力在人民。海峡论坛专为两岸基层民众交流而创设,自2009年至今始终坚持“民间性、草根性、广泛性”的定位,深入基层社区及乡村,聚焦经济、文化、青年等各个领域:从“同名村·心连心”联谊到两岸青年同台分享奋斗故事,从基层治理交流到乡村振兴调研……多年来,海峡论坛不断丰富内涵、创新形式、提升实效,已成为规模最大、涉及范围最广的两岸民间交流盛会,深受两岸同胞认可,被誉为跨越海峡的“百姓论坛”。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两岸青年好,两岸未来才会好。十六年来,海峡论坛为两岸青年交流交往提供了平台和机遇。一批批台湾青年因这场论坛了解大陆、认识大陆,在大陆找到了实现梦想的舞台。“跨过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你才知道世界有多大”“在大陆收获的成就,连自己都感到超出预期”……许多台湾青年在大陆各领域努力打拼、成就自我、收获成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爱拼才会赢”的精神。不少“首来族”成了“常来族”,他们说,大陆是能够实现梦想的热土,应当在这里留下成长足迹,让青春不留遗憾。

  两岸扩大民间交流、深化融合发展,既是大义,更具大利。大陆方面始终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全心全意为台胞台商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为他们来大陆追求梦想、成就事业不断创造更好条件。十六年来,海峡论坛成为促进两岸各界广泛交往、推动两岸民间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在两岸同胞之间架起“连心桥”,铺就“惠民路”。从惠台利民“31条措施”“26条措施”“11条措施”到“农林22条措施”,再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一系列“含金量”高、“含情量”深的政策举措,推动两岸融合发展不断深入、两岸交流合作提质增效,生动诠释了“两岸关系好,台湾才会好”的大道至理。本届海峡论坛上,不少在闽台胞分享亲身体会,点赞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期盼在参与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中利益更多、福祉更实、未来更好。

  两岸一家人,常来常往、走近走亲是骨肉同胞的朴素愿望。尽管民进党当局再度放言威胁恐吓,给论坛的顺利举办使了很多绊子,但岛内政党、民间团体和各界民众依然踊跃参会,用实际行动表达“要和平、要发展、要交流、要合作”的共同心声。基层、青年、文化、经济交流四大板块,50场系列活动,台湾各界嘉宾7000余人参与,本届论坛充分彰显了两岸交流合作的大势不可挡,同胞走近走亲的意愿不可违。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蕴含的内在动力、累积的深厚基础已经形成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

  两岸同胞是骨肉天亲,任何势力、任何困难都割断不了我们的血脉亲情,压制不住我们往来互动的共同心愿。“台独”分裂势力破坏台海和平稳定,损害台湾同胞利益福祉,危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导致台海兵凶战危,最终只会给台湾同胞带来深重灾难。祖国大陆愿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决不为“台独”分裂活动留下任何空间。

  隔海相望是现在,无限可能在未来。两岸同胞应共同把握历史大势,坚守民 族大义,和衷共济、并肩而行,一道努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把民族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共创中华民族绵长福祉,共享民族复兴伟大荣光。

  此外,近日,二十届中央第一轮巡视对象公布,将对国家体育总局开展机动巡视,深入查找、推动解决体育领域特别是足球领域腐败问题和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为建设体育强国提供有力保障。

  五所洞窟的总体构想和设计方案均出自昙曜本人,他自凉州而来,熟悉西域佛影窟的形制,于是将旧例作为借鉴,并融入自己的想象。虽然如此,昙曜五窟中仍保留着明显的异域风情,可以看到犍陀罗艺术的影子:比如标志性的第20窟 “露天大佛”,肉髻高耸、长眉细眼、高鼻深目、嘴角上翘、蓄八字须,富有西方人种特征,体现了印度佛像艺术中保留的希腊痕迹;衣着也与印度佛装样式相似,内著僧祇支,络腋边缘有联珠、忍冬纹饰,外着袈裟,袒右肩,其上刻有厚重衣纹,似仿毛质衣料。再比如,第18窟主尊大佛东侧的十位弟子,高鼻深目、毛发卷曲、额头后倾、颧骨突出、下颚明显,均为典型的西洋面孔。而在窟形上,这五所洞窟皆为大像窟,半圆马蹄形、穹窿顶,明显受到印度礼拜窟支提的影响。

  英雄从未远去,我们不会忘记。王伟,请放心,中国的海空实力早已今非昔比,现在的我们,每一天都比过去更加强大,我们将替你巡航,替你守护神州大地!

  面对复杂多变的“敌”情态势,编队指挥员沉着冷静,综合分析战场态势,指挥编队各舰进行烟幕释放,各舰利用烟幕快速机动,占据有利阵位对“敌”舰进行火力打击。

  “去年(赢下FMVP)的感受就是:努力多少,付出多少,就能得到多少。因为那个赛季确实很辛苦,大家也是做足了准备。而这一次的感受,我就觉得就是,人生有遗憾才完美。”

  因此从1961年国务院公布云冈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始,相关维护和修缮工作始终得到高度重视。1960年代,针对洞窟普遍存在的裂缝、坍塌、石雕剥落等问题,率先在第1、2窟采用锚杆牵拉、环氧树脂灌浆粘接和传统加固技术进行试验;1973年,周恩来提出三年修好石窟的目标任务,随后大规模的抢救加固工程展开,基本解决了洞窟稳定性问题,最大限度保持了石窟原貌;1990年代,“八五”保护工程通过降低和硬化窟前地面、修建第7、8窟保护性窟檐及山顶防水排水设施等综合手段治理水害,取得初步效果,2002年防水工程启动,历时五年解决了西部窟群的严重渗水问题;2012年起,五华洞危岩加固、彩塑壁画修复、地面雕刻遗址展示、保护性窟檐建设等又陆续完成。

黄士新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