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座文化建筑传承北京城市文脉

来源: 新华社
2024-06-11 02:59:37

  高质量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项目,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具体体现,是大力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生动实践。

  拾级而上,北京艺术中心由4000多块形态各异的折叠铝板组成的外立面幕墙,营造出一种“折幕”感。与之相望的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南侧形似巨帆,北侧共享大厅形如船 只,整体望去仿佛是镶嵌在城市森林中的“古韵风帆”,描绘出一幅运河图景。而方方正正的北京城市图书馆,整体造型如同一方赤印,烙在城市副中心绿心的画卷之上。世界首例16米超高玻璃幕墙和2.5万平方米世界最大无隔墙开敞阅览空间,使自然与建筑融为一体,将北京城市图书馆装点成为内外一体的“透明书苑”,打造“临山间、于树下、勤阅览”的阅读雅韵

  4年多时间,三大文化建筑创造了“副中心速度”和“副中心质量”。从蓝图到现实,工程准确还原设计理念的背后,也是我国建筑业技术进步的缩影。“这三大建筑造型独特、结构复杂,构件加工与施工安装难度空前。”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重大项目总监、三大建筑项目部总经理陈宏达介绍,北投集团发扬“工匠精神”,科学统筹设计、施工及监理等参建单位,努力克服疫情影响,攻克多个单体建筑一体化建设、大跨度高凌空钢结构应用、世界级超高玻璃幕墙加工制造等领域技术难题,严格把控工程质量,实现许多国际领先的创新之举。2023年5月份,三大文化建筑项目以接近满分的优异成绩获得中国钢结构金奖年度杰出工程大奖。

  开门迎客的三大文化建筑,也将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文化中心、活力中心、市民文化休闲娱乐中心。在三大文化建筑项目中,北京艺术中心是体量最大的工程,包括歌剧院、音乐厅、戏剧院、多功能厅和室外剧场,计划通过5年发展逐步实现年度650场演出、600场活动的预期规模。北京城市图书馆打造出世界最大的单体阅览室、国内藏书量最大的智能化立体书库、国内首家综合性非遗文献阅览空间、国内面积最大的少儿室外阅读活动空间和最专业的视听艺术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将与首都博物馆一东一西配合诠释好“都”与“城”的关系,将北京城的历史发展脉络与大运河文化有机结合,向世界讲好大运河故事、北京故事。

  “三大文化建筑的建成投用,将极大提升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文化魅力和城市活力,既能更好促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又能满足北京东部地区和副中心周边地区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并将进一步推动副中心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北京城市副中心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胡九龙说。

  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一带、一轴、两环、一心”规划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北京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的三大文化建筑串联围合,成为人民之城的最好诠释。胡九龙说,三大文化建筑的规划建设与城市绿心同步考虑,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生态文明带”和“创新发展轴”一带一轴交会的特殊功能节点。副中心将这样宝贵的核心区域留给市民,建设“城市中的森林、森林中的建筑”,充分彰显了让人民群众共享城市建设发展丰硕成果的坚定决心。

  近年来,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高端要素汇集涌动,协同发展蹄疾步稳,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有序推进。胡九龙介绍,未来,随着城市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六环高线公园建成,宋庄、台湖、张家湾等特色小镇功能日益完善,以及环球影城二期、三期项目启动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作为一座高质量发展未来之城的“愿景图”将逐步变成“实景图”。

  杨学聪 韩秉志(来源:经济日报)

  朱健康进一步解释道,从生物学原理来说,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获得遗传变异,和让公众非常喜欢讨论的航天育种是一样的,“航天育种属于诱变育种,也就是利用辐射随机打断植物的基因,就像一个石头砸到一个基因上去一样,砸断以后如果碰巧产生好的变异,那就留下用,而基因编辑育种可以精准、高效地产生我们需要的遗传变异,也不留下外源基因。”

  据介绍,本届大赛在国内13个分赛区的基础上,新增了湖北、浙江、东北3个国内分赛区,进一步拓展新加坡、澳大利亚、德国等3个海外赛点和网络赛区。各分赛区结合本地实际开展多种活动,共吸引21000余名小朋友报名参与配音比赛。经过激烈角逐,最终评选出12强小选手。同时,本届活动继续深化线上线下联动,利用APP、官方网站等新媒体形式,通过线上平台开展培训、交流等内容,吸引了近100万人次线上线下参与。

  节日期间,故宫博物院观众量开始增加,一大早,就有不少观众陆续刷身份证通过安检入院参观。

  金秋,收获深耕细作的累累硕果——

  这一信号以及2022年末逐步取消的社交距离措施,给予了香港人莫大的宽慰与信心。在香港最繁华的闹市之一铜锣湾,人如潮涌,商场与街角小摊同样人流旺盛,而颇受好评的甜品店外排起数十米的长龙,同样的盛况亦出现在希慎广场里的多间餐厅和附近酒楼,在店外等候的顾客多达数十人。

  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如何打造“中国概念”的交响乐?如何用高标准打造一个国际音乐节?如何用交响乐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爱上来自中国的“音乐之声”?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委员会主席、著名指挥家余隆日前接受<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东西问”独家专访,一一作答。

李淑和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