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中华|饮食)黄山脚下,臭鳜鱼遇见披萨

来源: 旅游网
2024-05-24 22:34:56

  中新社黄山5月23日电 题:黄山脚下,臭鳜鱼遇见披萨

  作者 徐雪莹

  安徽黄山南溪南村,一栋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里,中西结合的“臭鳜鱼披萨”吸引众多游客专程“打卡”。店长卓文(Adrien Brill)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州,热爱中华美食,曾拜师徽州臭鳜鱼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钟少华。

  “臭鳜鱼是徽菜的代表之一。而披萨对我来说是家乡菜,也是世界菜。”卓文告诉记者,或许是外国人身份和当地特色相结合,带来了多元视角,从而孕育了臭鳜鱼披萨。

  当地有村民将卓文的披萨称为“洋大饼”,许多游客从几百公里外的合肥、长沙、武汉专程赶来,亦不乏外国食客循着网线前来探店。

  五花肉切块熬出肉香,姜丝、蒜片去腥,本地土辣椒酱调香,再放入煎好的臭鳜鱼中火焖煮。约20分钟后,将带有五花肉碎的浓稠汤汁淋上披萨饼胚,放上蒜瓣状的鱼肉粒与大块马苏里拉奶酪,撒上青红辣椒片、腌渍洋葱,再淋上一圈橄榄油。置于400摄氏度左右的柴火窑炉中,约90秒即烤制完毕。一口咬下,臭鳜鱼的咸香浓郁裹挟奶酪的细腻绵长一同袭来。

  作为中国徽菜头牌的臭鳜鱼,已有近300年历史。“桃花流水鳜鱼肥”,每年桃花盛开的时节,鳜鱼最为肥美。为防止新鲜鱼肉腐烂变质,外出的徽商摸索出了腌制和发酵的方法,臭鳜鱼的“臭”即源自该过程中蛋白质分解产生的氨基酸和胺类等物质。

  源于欧洲的披萨同样历史悠久。中世纪时,“披萨”一词首现于意大利文献。18世纪中期,在意大利南部城市那不勒斯,以奶酪和番茄为馅料的披萨成 为居民的家常便饭。19世纪中后期,披萨被意大利移民带去美国,后成为风靡全球的美食之一。

  除了臭鳜鱼披萨,卓文的店里还售卖毛豆腐披萨、用时令南瓜制成的秋收披萨等,近期还上新了甜口披萨饺子。“不亚于一个日本人在里约热内卢卖重庆小面。”有人这样形容卓文的披萨店。

  澳大利亚视频博主“Amy艾米饭”曾前往几十座中国城市品味美食。她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卓文的视频,出于好奇“打卡”了店里两款热门披萨。她说,臭鳜鱼披萨吃着并不臭,腌洋葱的清甜刚好平衡鱼肉的咸辣。另一款臭豆腐披萨,更让其直呼“配上腐乳那近乎张狂的咸香鲜辣可真的是绝了”。

  卓文和中国的缘分由来已久。因出生后是一位中国阿姨帮忙照看,他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中文。后来,他前往四川大学读本科,在草莓音乐节上结识了妻子邱桐。如今,他们定居于邱桐的家乡黄山,卓文在高校当老师,闲时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厨艺教程。

  2023年,在当地乡村振兴项目的支持下,“卓文的小食堂”从屏幕前移到橱窗里。店铺开在南溪南古村落的一栋临江小筑中,基础设施费用由政府补贴。从装修到经营,村里的邻居时常来帮忙,有时捎上自家新摘的瓜果。厨房里,一座传统柴火窑炉引人注目,上有邱桐和伙伴共同绘制的卡通小熊图案。在卓文看来,做披萨的最高境界必须是柴火窑炉,不仅披萨的质感和口味更好,“还能品味人与食物之间古老而原始的神奇关系”。

  在卓文的社交媒体账号上,“挑战100种披萨”系列视频不时更新。“我们越来越觉得这样做是可持续的,而且既好玩又有意义。”卓文说。(完)

  有跨境电商行业人士表示,目前TikTok仍是“流量成本洼地”,相比其他传统社交媒体流量成本较低。不过由于行业生态尚不完善,用户消费习惯、算法精准度都有待提升,短期内还不能承载太高的转化目标。

  对此,学生首先要理解教育的本质。在奔向未来人生的赛跑中,大学为千万学子提供了公平的机会和起点。对学生来说,学习某一专业或课程的目的不是记诵“事实”或知识,而是获得智慧的启迪和创造性思维习惯的养成:认识世界的自主方式和在这个世界里扮演的独特角色,从而把自己和宇宙万物、人类文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起来,并在创造性、自主性思考的基础上,找到生命的意义,对自己的生活和未来负责,成为想要成为的人。为此,学生们要从认知和精神的“内卷”和“内耗”中走出来,认识到未来回报丰厚的工作将是人工智能或电脑无法完成的工作。这样的工作需要学生发展创新精神以解决从未遇见的问题或创造全新未来。

  在中欧经贸合作方面,忻华告诉长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若能推动关于中欧投资协定谈判“解冻”,则对中欧双方都是重大利好。此外,他们也希望借此访拓展欧洲资本在中国的投资,扩大欧洲商品对中国出口的市场,推动中国市场持续向欧洲敞开大门。

  彭博社4月1日的报道中,有一句对美光公司的介绍是这样的:“美国政府认为,美光科技是中国芯片制造商福建晋华‘经济间谍活动’的受害者,该公司4年前被华盛顿列入黑名单,涉嫌合谋窃取美国公司的商业机密。”

  在藏语里,切阳什姐的名字代表着幸运和幸福。投身竞走15载,切阳什姐自己说,竞走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但在残酷的竞技赛场上,人生总有太多遗憾。

  在什刹海和鼓楼边,我做车夫有二十年了。作为“后海八爷”的一员,我要穿对襟衣、灯笼裤、千层底布鞋,踩着三轮车给客人们介绍北中轴线的各王府、名人故居、胡同保护区。干这行前,我是搞机械的,还去日本工作过。知天命的年纪回国拉车,最主要是喜欢北京的文化、胡同的文化和中轴线的文化。

林彦心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