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锐评丨走过25年,中日韩合作“换挡提速”

来源: 光明网
2024-05-30 11:19:39

  25年前,也就是1999年,中日韩领导人在出席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期间举行早餐会,启动了中日韩合作进程。当时的目的是引领规划三国合作,联手应对亚洲金融危机。

  25年来,三国合作在波折中前行,为促进地区和世界经济增长、引领区域一体化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期间,由于新冠疫情以及美国在亚太挑动对抗分裂等因素,2019年12月第八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之后,三国合作陷入“停摆”。2023年11月,中美元首旧金山会晤推动两国关系止跌企稳,也带动中日、中韩关系出现改善,为中日韩领导人会议重启创造了外部条件。

  27日,第九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在韩国首尔举行。三方发表联合宣言,一致同意致力于落实上届会议通过的《中日韩合作未来十年展望》,推动三国合作机制化,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繁荣。

  那么,站在新的起点,中日韩合作如何“换挡提速”?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会上提出五点建议,呼吁推动合作全面重启、深化经贸互联互通、引领科技创新合作、拉紧人文交流纽带、促进可持续发展。这得到韩日两国领导人的积极回应。他们表示希望以此次领导人会 议为新起点,三国保持合作稳定性和连续性。这充分说明,中日韩之间有不少共同利益和合作空间,完全可以通过团结协作共谋发展。

  这一点在会议成果上得到了印证。三方联合声明提出,将在深化人文交流、可持续发展、经贸、公共卫生、救灾等六大领域推进合作。日本共同社分析说,这体现出三国在广泛领域推进合作的决心,以及对地区和平与繁荣肩负的重要责任。

  当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加剧,“脱钩”风险上升。中日韩作为亚洲地区重要经济体,是搬不走的邻居,也是分不开的合作伙伴。《日本经济新闻》提到,当前,三国经济总量在全球占比从1999年的17%提升至24%,三国对外贸易总额占全球的20%。中国是日本、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三国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金融稳定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中日韩提出重启三方自由贸易协定(FTA)谈判,进一步加大经贸合作,特别是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在不少日韩媒体看来,这不仅对三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也会拉动地区和全球经济回暖。此外,中方提出将在华建立“中日韩创新合作中心”,这将助力三国加快培育新动能,为各自经济发展以及进一步合作注入更多动力。

  中日韩三国地缘相近、人文相通。今年年初,在中日韩合作秘书处发起的“中日韩精神——2024年度汉字”评选中,“交流”以最高票当选。此次会议上,三国将2025-2026年定为中日韩文化交流年,这将推动三国人民从“居相邻”到“心相通”,为三国合作打下更牢固的民意基础。中日韩合作秘书处秘书长李熙燮认为,这些合作符合各自人民的期待,具有很大潜力。

  客观来看,中日韩合作有机遇也有挑战。当前,美国正在加紧推动遏制中国的“印太战略”。去年8月,美方在戴维营召集美日韩峰会,意在拼凑鼓动阵营对抗的“小圈子”。日韩作为美国盟友,在发展对华关系问题上受制于华盛顿方面。此外,中日、日韩在历史问题等方面存在分歧,影响到彼此的政治互信。有分析指出,下一阶段,中日韩合作能在多大程度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取决于三国共同努力,尤其是日韩要避免外部势力的干扰和破坏。

  中国有句谚语,“远亲不如近邻”。过去25年虽然历经风雨,但中日韩共同探索了一条邻国互利合作之路。面向未来,三方更需努力排除外部干扰,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同向而行,落实会议成果,推动中日韩合作再出发。这不仅会更好造福三国人民,也为地区和世界所乐见、所需要。

  此次新疆之行信息发布也打破常规,主要由访疆团成员通过自媒体对本次活动进行网络直播,让更多无法同行的日本民众也能跟随他们的镜头即时了解访疆实况,体验真实立体的大美新疆。对于是否担心访疆团成员通过自媒体发布的内容可能遭到质疑甚至攻击,薛剑对《环球时报》记者坦言,确实会有一些担心,但我们之所以敢这样做,就是因为中国有这样的信心!更有这样的底气!信心和底气来源于中国国内和平安定的大好局面,来源于广大中国人民和谐安定的美好生活,也来源于日本广大民众在事实和正义面前的良知。

  在那次访华中,布林肯称,自己赶上了“再好不过的时机”。他说:“我们要深化合作,同时也要直面分歧。一起做生意要优先于为一些岛礁与海域而争争吵吵。”

  四川干旱是个旷日持久的难题。据《四川省志·水利志》记载,“四川省气象局1951到1980年30年系列资料分析,全省除1954、1956两年无旱外,其余占93%的年份均有不同程度的干旱发生,基本上是十年九旱。”

  熟悉黄大发的人士称,2000年左右,一些人逐渐归拢到黄大发手下。街口的大混混“细侠子”(真名不详),外号“九个半”的熊大喜都跟着黄大发,“黄大发是村支书,有不方便出面的事情,就交给手下的人去办。”

  孙成昊告诉《环球人物》记者,布林肯拥有较丰富的政策经验。“在奥巴马执政时期,布林肯协助制定了美对阿富汗、巴基斯坦的政策,也是推动打击ISIS极端组织、达成伊朗核协议的‘幕后谋臣’。他还支持2011年美国对叙利亚的军事干预,被称为‘政府起草叙利亚政策的重要人物之一’。”布林肯曾说:“武力可以成为有效外交的必要辅助。”

  美国人口中的所谓“护栏”,早已是陈词滥调。中美关系并不是没有“护栏”,一个中国原则、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中方提出的“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三原则,拜登承诺“四不一无意”后又升级成“六不五无意”,这些都是“护栏”,还要什么“护栏”呢?美国想要的“护栏”,说白了就是美国可以对中国卡脖子,但中国不能对美国掀桌子。

陈孟芬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