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百幅简牍书法作品兰州展出:现代书者与汉代士卒隔空“互动”

来源: 重庆华龙网
2024-06-21 20:14:30

  中新网兰州12月2日电 (记者 冯志军)历时近一年筹备,由甘肃简牍博物馆、西泠印社联合主办的“简述中国——2023全国简牍书法大展”2日在兰州开展。从中国各地上千幅征集作品中脱颖而出的200幅优秀简牍书法作品,充分展示简牍书法的传统经典文化魅力。

  简牍,中国古代书写用的竹简和木片,为未编成册之称。在纸发明以前,简牍是中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对后世书籍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甘肃是中国简牍大省,共出土汉简6万多枚,占到中国的一半以上,被誉为“汉简的故乡”。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何效祖介绍说,这些简牍是现今所见到的最早的墨迹文字,也可以视为早期的书法作品,对于研究汉字形体的演变有非常珍贵的历史价值。近年来,甘肃简牍书法越来越受到书法界和学术界的重视,其历史文献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对当代书法的研究和创作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通过展览走近历史,欣赏简牍书法 的独特魅力,近距离感受汉代士卒与现代书法家之间的文化碰撞。”何效祖表示,此次展览既是对简牍书法的艺术化再解读,也是对简牍文献普及方式的新探索。书法展览通过对绵延几百年的简牍史进行细致研究梳理,为当代简牍书法创作、教学、继承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撑。

  简牍书法具有率意自然、以拙生巧的内涵。有规范的官方正体,亦有民俗体;有秦简的质朴,亦有楚简的浪漫,更有汉简的开张。迥异的书风使简牍书法艺术的自然情趣,也成为书家情性、审美意识的自然流露。

  《“简”述中国——全国简牍书法作品集》亦在当日首发。被收录的200幅简牍书法作品以甘肃汉简为风格基准,另有较接近如武威、居延、敦煌或悬泉置、马圈湾等风格样式的作品,从而传递出甘肃汉简贯连百年“简牍学史”的断代信息和清晰印象,为当代书法的守正创新开拓了新的渠道。

  地处甘肃的西北师范大学,是中国最早开展简牍学教学和研究生教育的高校之一。该校校长王占仁表示,此次展览为简牍学研究和推广搭建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今后该校将与海内外同仁一道,共同做好简牍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努力建成简牍学研究高地和“甘肃简牍”特色文化品牌。(完)

  2022年采暖季前,北京市核心区的72座燃油锅炉全部实现清洁化改造,其中超过一半采用“油改电”,其余采用“油改气”或并入热网供暖。

  此外,2022年上海市对金砖国家、中东地区进出口2683.1亿、1198.3亿元,增速高于全市外贸总体增速5.6个、4.6个百分点。

  古稀之年的蒋明初告诉记者,他为这首歌作词时,恰逢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一周年,于是他在歌词中写下“中老铁路通江达海东西南北大融合”,期待中老铁路能够不断向前延伸,并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加快中老泰铁路和中越、中缅国际铁路大通道建设的推进,帮助云南实现通江达海的开放愿景。

  美国《全球策略信息》华盛顿分社前社长威廉·琼斯(William Jones)指出,中国对疫情防控政策调整给全球带来了“极大的乐观情绪”。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也显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经济增长正在向前发展。他相信中国将再次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引擎。

  <strong>前景光明 增长有望更快更早</strong>

  列车长刘豪演唱了一首网红歌曲《早安隆回》,将活动推向高潮。随着演唱的深入,现场的旅客不由自主地跟着唱了起来,车厢也成了欢声笑语的海洋,浓浓的节日气息充满整个车厢,更有旅客拿出照相机、手机拍照,留下着美好的瞬间。

吕孟儒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