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部地区能源产业如何转型、创新、合作?

来源: 山东大众网
2024-06-03 07:36:18

  中新网长沙6月2日电 题:中国中部地区能源产业如何转型、创新、合作?

  作者 向一鹏

  中国中部六省以全国约十分之一的土地,贡献了全国约五分之一的经济总量。其中,能源是支撑中部崛起的重要因素。

  正在湖南长沙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以下简称“中部博览会”),以投资贸易促进和承接产业转移为主线,促进中部地区与海内外市场、资本、资源的全面对接。作为本届博览会的焦点议题之一,能源产业的创新发展备受关注。

  产业转型 资源转化为新能源

  山西有着丰富的能源资源,煤炭、风、光、水力等资源都十分丰富。作为全国唯一的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省,山西加快推进煤炭绿色开发利用基地等“五大基地”建设,按下能源产业转型“快进键”。

  在山西大同,晋北600万千瓦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正在加紧建设,一片片光伏板,为采煤沉陷区治理开辟出一条新路。该基地建成后每年可向京津冀输送清洁电力270亿千瓦时。

  目前,山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46.4%;建成了中国首家电力现货市场,外送绿电位居全国第一。在山西确定的16条省级重点产业链中,有6条与新能源产业有关,包括风电装备、氢能光伏新型储能等。

  其余中部各省也在依托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湖南正加紧建设新能源发电装备生产基地,安徽引导传统汽车零部件企业向“新能源化”转型,江西的光伏新能源产业、河南的装备制造产业,湖北的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均取得突破。

  技术创新 建设新型 能源体系

  位于长沙的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一批批生产材料经过一道道工序,被加工成高品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成为电动汽车、笔记本电脑等产品“引擎”。该公司首席运营暨首席技术官彭文杰表示,科技创新是企业立身之本,他们将以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在电池更安全、更久续航、更长寿命等方面持续创新。

  聚焦能源关键领域和重大需求,中部地区瞄准世界能源科技前沿,持续加强科技创新。

  汽车大省安徽集聚了奇瑞、蔚来等7家头部整车企业,形成多个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集群。安徽省汽车办副主任刘文峰表示,该省将紧盯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绿色化趋势,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稀土是发展光伏发电的基础资源。在江西赣州经开区,江西金力永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利用技术创新打造各类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一款采用晶界渗透技术的稀土永磁材料,磁性能大幅提升,已广泛应用于风力发电、新能源汽车等领域。

  扩大合作 构建全产业链生态

  本届中部博览会期间,各省间加强合作意向强烈。比如,湖南与山西在要素禀赋、产业结构、创新资源等方面各具特色,双方有意深化新能源领域的交流合作;江西宜春希望与安徽在新能源汽车方面资源共享、技术融合。

  作为全球知名的氢能全产业链解决方案供应商,美国空气产品公司中国区氢能业务总经理胡华利表示,期待通过在湖北的战略布局,携手各方促进中部地区新材料产业链发展,让供应链变“共赢链”,推动当地清洁能源转型。

  业内专家建议,中部六省应共同构建产业多元应用场景、做大产业链核心环节产能规模、参与各产业链延伸发展,构建新能源各领域全产业链生态;同时,共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全产业链科技能力,为新能源产业发展赋能。(完)

  “这对世界其它国家是一个好消息。”卢多维克·叙布朗(Ludovic Subran)等人在报告中指出,中国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对世界各国而言,不仅意味着中国消费者将再度光顾这些国家,同时也意味着其将承受较小的通胀压力。

  调配运力更灵活

  香港特别行政区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通过视频方式发表致辞,他表示,沪港两地拥有良好的科创合作基础。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支持北京、上海及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更明确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在未来,香港将循四大发展方向、八大重点策略推动科创发展并将深化与内地省市的科创合作,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最后,孙东期望在沪港企利用“港商创新发展计划“,通过科技创新,提升竞争力,促进沪港两地的创新科技发展。

  <strong>(新春走基层)高铁香港段复通首日见闻:粤港两地旅客的“双向奔赴”</strong>

  英伟达公司的预测正在变成现实。物理学家组织网在1月8日的报道中指出,在近日于美国拉斯维加斯举办的2023年国际消费电子产品展览会(CES)上,让司机在自动驾驶汽车上看电影、让经销商借助“虚拟”车行出售汽车、让工程师模拟新部件的适配情况……诸多迹象显示,汽车行业正在热情“拥抱”元宇宙。

  据介绍,培训班的学员由全市277个楼宇、园区、街道联合推荐,491家高新技术企业报名,涵盖北京市十大高精尖产业和八大未来产业,包括82家上市公司,34家创新型国企,217家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64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

刘政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