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政协委员建言打造“养老+托育”一站式专业机构

来源: 国际在线
2024-06-21 04:17:03

  近年来,北京市初步形成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框架。逐步构建以幼儿园开设托班为主渠道 ,托育机构、单位社区托育点为补充的托育服务供给体系。

  来自工会界别的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总工会主席安春玲认为,北京在“一老一小”民生保障方面,还存在居家和社区养老托育的供给能力不足、专业化机构总量短缺与结构矛盾并存、服务水平与民众的期待存在差距等不足之处。

  安春玲建议从三方面实现养老托育设施建设“一体推进”。首先,打造“家门口”的养老托育服务点。通过探索“新建小区配建”“老旧小区改建”“未来社区共建”“固定时间互访”4种共配模式,灵活分隔使用空间;其次,探索新型养老托育模式,加快促进老幼同托模式落地。打造“养老+托育”一站式专业机构,构建“一老一小”在同一个园区内享受专业服务的服务机构综合体,既保障独立生活区又构建共享活动区,实现老人情感需求和幼儿认知建立的双向满足;再次,专业人才的培养是高质量养老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根本保障,要创新“老幼共护”人才培育机制。强化保育师和养老护理员一体培训,建立“中高本硕”养老托育服务人才体系,实现一名专业人员一体服务幼儿和老人,培养更多高质量实用型人才。

  来自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别的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酒店管理学院执行院长许艳丽从优化养老驿站的功能定位建言。

  许艳丽建议,一是要建立养老驿站服务对接常态化机制,有效对接老年人需求和养老驿站服务,使供给双方能够定期做出调整优化;二是对养老驿站和养老照料中心的职能定位进行整合划分,养老驿站主要发挥中介、媒介和中转的作用,以接收能够自理、需要帮助的老人为主,并作为主要的中转站,负责将失能失智半失能的老人转至养老照料中心;三是推动养老驿站运营主体实现规模化、连锁化运营。同时,制定和完善养老驿站评估体系和标准化运营体系,以标准化运营体系来规范和引导养老驿站的准入和建设。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长期失能老年人的照护问题已成为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社会问题。针对如何构建社区失能老人照护模式,来自妇联界别的北京市政协委员、医养康(北京)健康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余立新从社区和家庭两个角度建言。

  余立新建议,依托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构建一个社区整合式长期失能照护模式。建议发展小型、灵活的照护组织,如家庭照护小组、邻里互助小组等。鼓励专业化的跨学科照护团队参与,协作提供更全面、更人性化的照护服务。

  快速恢复通电。全市投入2400余人、105台发电车、427台发电机的抢修力量,8月4日恢复16个小区供电。截至8月8日18时,除异地安置的9个村外,全部村已恢复供电。

  赖士葆说,“这样一来的话,美国真的要把台湾打造成军火库老百姓怎么放心?全民不就担心死了,你要堆一大堆弹药在这里,三不五时爆炸,台湾民众怎么受得了?也对民进党当局完全丧失信心。”

  受台风“杜苏芮”影响,7月29日至8月2日,北京市遭遇了特大暴雨灾害。8月9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北京市防汛救灾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

  万亿城市“守门员”东莞,上半年增长“失速”。7月26日,东莞市统计局披露:2023年上半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为5262.10亿元,同比增长1.5%。

  齐鲁晚报2008年6月13日的一篇报道提到,郯庐地震带在我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是华北地震区的四大地震带之一。300多年前,即1668年,郯城发生8.5级大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是我国东部千年罕遇的一次特大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学家的研究,像这样的破坏性地震,其原地复发周期在3000余年。处于地震带说明这个地方是地震多发地,但并不能说明这个地方近期一定会发生破坏性地震,市民没有必要恐慌。

  “不稳”意味着有概率进入“坑校”,这是陈明最大的担忧。“孩子自认为自己不错,但他还那么小,我实在不敢赌。做父母的总想给孩子托个底,能‘混’多好看孩子,别太差就行”。

姜贤喜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