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纪录片《百年巨匠·科技篇》首播暨图书出版在北京启动

来源: 羊城派
2024-05-19 16:30:51

  中新网北京5月17日电 (记者 孙自法)聚焦李四光、竺可桢、侯德榜、茅以升、华罗庚、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8位20世纪中国科技巨匠的大型纪录片《百年巨匠·科技篇》,5月16日在北京国家科技传播中心举行首播暨图书出版启动仪式。

  《百年巨匠》是中国第一部聚焦20世纪为中华文明做出突出贡献的大师巨匠的大型系列人物传记纪录片,入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纪录中国”传播工程等。作为《百年巨匠》第二季重点篇章之一,《百年巨匠·科技篇》以专业角度、通俗表达和丰富的视觉语言,讲述8位对中国科技事业发展作出杰出贡献代表人物取得的卓越科技成就及其背后的故事,展现20世纪中国科技巨匠的风采,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创新精神。

  化学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将以传记文学的形式出版《百年巨匠·科技篇》系列图书,通过精选科学家生平中典型性、代表性事件和细节,多角度叙述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奋斗历程、社会影响、突出贡献等,充分体现他们在各自领域对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民族工业发展进步、国防建设等方面发挥的重大作用,促进科学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百年巨匠·科技篇》顾问及丛书编委会主任杜祥琬院士表示,科学家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力量,也是国家发展的强大动力,对今天的科技事业仍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百年巨匠·科技篇》纪录片的播放及系列图书的出版,通过将这些大科学家们的伟大成就、崇高品质和科学探索的精神,传递给读者,旨在激励更多年轻人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激发他们勇攀科学高峰,为国家繁荣昌盛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说,《百年巨匠·科技篇》是一部记录中国百年来科技领域杰出人物和重大成果的鸿篇巨制,这不仅是对中国百年科技历程的深情回顾,更是对新时代科技创新精神的弘扬和传承。8位科学家留下了丰富的精神与学术遗产,图书出版作为纪录片的重要延伸,将以独特的文字魅力和思想深度,为读者提供更丰富、多元的视角和思考。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副主任孟令耘透露,设立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的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即将正式开馆,现已入藏近700位科学家的数十万件实物、数字、音视频资料。《百年巨匠·科技篇》首播暨图书出版启动,将激发更多人关注科技事业,对于展示科学 家形象、弘扬科学家精神具有重要意

  化学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周伟斌表示,《百年巨匠·科技篇》是对科技巨匠的致敬与缅怀,更是铭记与传承。出版发行好这套丛书,讲好科学家故事,弘扬科学家精神,让科学家精神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是科技文化传播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百年巨匠》策划、制片人李萍萍说,《百年巨匠》纪录片播出以来,累计触达受众逾百亿人次,由纪录片衍生的《百年巨匠》系列丛书也备受好评,目前已累计出版38位巨匠传记。《百年巨匠·科技篇》总导演李黎认为,《百年巨匠·科技篇》不仅仅是一部记录科学巨擘生平事迹的纪录片,更是一曲颂扬中华民族智慧与坚韧的赞歌,一部揭示科学精神与爱国情怀交响共鸣的历史长卷。(完)

  “人口数量巨大蕴藏了规模势能,形成规模型人口机会,若能通过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把潜在市场转化为现实市场,不仅能带动国内经济大循环,也将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中国机遇。同时,人口负增长还可形成资源环境的人口总量压力减小的机会。”原新强调。

  对城墙的寻找其实是先于器物坑的。在1985年的调查中,残长1000余米的东城墙和残长600余米的西城墙便得以发现,只是此时对南北城墙的判断尚不充足。1989年,三星堆土埂以南约500米的“龙背梁子”被确认为残长1050米、人工垒筑的南城墙。与此同时,通过地层叠压关系,也确定了城墙的建造年代在三星堆遗址二期(相当于商代早期)、使用年代在二期末至三四期(相当于商代中晚期至西周早期)。

  中洪建交2个多月来,洪方一直在积极推进驻华使馆建馆工作,并得到中方的大力支持和协助。洪都拉斯方面表示目前正在确立永久馆址,使馆开馆后,工作人员会有所增加。使馆工作人员布罗德说:“中国这么大,我们驻中国的外交人员不会少。”

  在11日的开馆仪式期间,洪外长雷纳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此行是他第二次来到中国。3月26日,雷纳首次来中国,与秦刚共同签署两国建交公报。“建交仅77天,两国关系就已得到巨大发展。”雷纳说,“我认为我们正在做的事情非常重要。这一次,同时有很多企业家和记者跟随总统来到中国。洪中关系就像一棵茁壮的大树一样成长,造福两国人民。”

  网友表示,这种中国人再熟悉不过的碰杯方式,反映的是对地球另一端远道而来的客人的欢迎,更是我们对朋友的尊敬。在交朋友这件事上,中国从不因国家大小、距离远近而区别对待,正所谓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这是古老的西南大地第一次经历现代考古学的探索。尽管由于匪患猖獗、乡人排外,整个发掘只持续了十天,但仍然采集到了六百多件玉、石、陶质器物。通过对这些器物及其纹饰的研究,并与殷墟、仰韶、沙窝屯出土文物的比对,葛维汉认为此地存在着一个与中原保持联系的当地文化形态,其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末至公元前1100年——即黄河流域的西周初期。

姚凯婷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