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巨头,重组!

来源: 星岛环球网
2024-06-03 22:17:26

天天财经独家,速关注

6月3日,上海科技创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上海科创集团”)发布公告,公司日前收到上海市国资委下发的《市国资委关于上海国投公司与上海科创集团实施联合重组的通知》。

通知显示,为落实上海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方案要求,进一步深化上海市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经市委、市政府同意,决定将上海市国资委持有的上海科创集团100%股权无偿划入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简称“上海国投”),划款基准日为2023年12月31日。本次变更后,上海科创集团由上海国投直接持有100%股权,控股股东变更为上海国投,实际控制人仍为上海市国资委。

强强联合

公开资料显示,上海科创集团是上海唯一以早期创投为主业的国有核心投资平台,是上海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上海市融资担保专项资金等的管理者。

据查,上海科创集团也是经过重要战略重组而来。成立于1992年的上海科投与成立于1999年的上海创投于2014年合并后,成立了新的科创投集团。2021年,科创投集团与浦东科创集团合并重组为现在的上海科创集团。

这次联合重组后,进一步扩大了上海科创集团的规模和影响力。截至2023年底,上海科创集团总资产突破10 00亿元,同比上升25.5%;管理规模超1600亿元,同比上升43.1%。

上海国投则是于2021年经上海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由上海市国资委出资并直接监管的大型国有资本投资平台公司,注册资本为100亿元。上海国投立足于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主要经营业务包括:实施国有资本战略性持股管理和资本运作,承担市场竞争类重大产业项目投资,开展市场化、专业化股权投资基金运营

自成立以来,上海国投在私募股权投资领域颇为活跃。2022年,上海国投与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共同发起S基金——上海引领股权接力基金,目标总规模为100亿元,首期目标募集规模30亿元。同年,上海国投发起成立上海国资母基金,基金目标总规模500亿元,首期规模200亿元,重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上海市重大任务,加快国资布局优化和战略性产业培育,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

与硬核科创企业共成长

4月16日,在上海国投与上海科创集团联合重组暨领导班子调整宣布会议上,上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为表示,要勇挑重担、敢啃硬骨头,全力打造具备科创引领力和国际影响力的行业龙头公司。

5月15日,证监会网站显示,上海科创集团投资企业益诺思拟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拟募资16.02亿元。公开资料显示,益诺思是一家专业提供生物医药非临床研究服务为主的综合研发服务(CRO)企业,作为国内最早同时具备NMPA的GLP认证、OECD的GLP认证、通过美国FDA的GLP检查的企业之一,与国际标准接轨,具备了行业内具有竞争力的国际化服务能力,为全球的医药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全方位的符合国内及国际申报标准的新药研究服务。截至2023年底,上海科创集团累计实现科创板上市企业102家,较2022年增加14家。

在业内人士看来,本次两大国资巨头的联合重组,将极大提升上海在科创领域的投资能力和影响力。

审读:高改芳

编辑:李若愚 于红波

校对:张利静  

签发:彭   勇

  我叫寒潮,人称制冷界扛把子,因为身体里充满了寒冷空气,出现时总会不自觉造成“冷场”。论体型,我绝对算得上庞然大物,影响范围可达几百到几千公里,就连海上霸主台风在我面前有时候也只算个小弟。中国网友老爱用霸王级、boss级这些头衔来给我冠名,没错,天气界的高冷霸总就是我!

  <strong>“中企总是用最先进技术教我们,用最优秀人才帮我们”</strong>

  与此同时,推进中国和东盟的数字合作,对我国数字文化发展、网络人文交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塑造和强化包括数字技术形象在内的优质大国形象,加大向东盟、向世界传播中国先进数字发展理念的力度,如何在数字技术大发展的风口上,通过对话与合作,缩小数字鸿沟,共享数字红利,成为我国数字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命题,也成为我国与东盟开展数字文化交流的关键所在。

  为此,武宣县将打好“港”字牌,依托当地交通、区位、资源等优势,加快推进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武宣库区顺利通过验收后收尾工程,做好下闸蓄水61米后续工作。该县将加快推进武宣港龙从作业区、华润码头、大德码头等一批港口码头投入运营,推进“公铁水”多式联运区域物流中心建设,打造“四高一铁一航道”立体式交通网络。

  <img src="//i2.chinanews.com/simg/hnhd/2023/01/13/68/5575549301374366840.jpg" alt="" />

  在经济实力实现重大跨越的同时,还交出了新兴产业聚集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实现重大突破、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等“答卷”。报告指出,安徽经济实现从“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历史性转变。

蔡哲玮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