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译学》在浙江大学创刊首发 注重“以中华为根”

来源: 人民日报
2024-06-10 05:48:42

1819岁macbookpro高清「なるほど」と僕は言った。そしてオムレツの残りを食べた。彼女は僕がそれを食べてしまうのを興味深そうな目でじっと見ていた。  2021年9月,高盛元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第一条讲述“唐诗导读”的视频,如今这位青年教师已经是一位拥有51万粉丝的博主。在“高盛元精读唐诗宋词”系列视频中,他留下过这样一句话:“诗人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他们和我们一样有喜怒哀乐,也有自己的痛苦和孤独。诗歌不是封存在时间长河中的标本,它们在今天仍然有着现实的意义。”j648abT-fDH0HxVSUi54EulFp-《中华译学》在浙江大学创刊首发 注重“以中华为根”

  中新网杭州6月8日电 (张斌)6月8日,“第二届中华翻译研究青年学者论坛暨《中华译学》出版发布会”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举行,《中华译学》在会上首发,吸引翻译学界一百余位资深专家与青年学者共聚一堂,庆贺《中华译学》创刊。

  《中华译学》由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主办,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每年出版两辑,旨在为翻译学科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一个自由探索的平台。浙江大学原副校长、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基地主任何莲珍任编委会主任,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馆长许钧任主编,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冯全功任执行主编。

  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于2017年12月正式成立,立馆宗旨为“以中华为根,译与学并重,弘扬优秀文化,促进中外交流,拓展精神疆域,驱动思想创新”。《中华译学》的办刊宗旨与中华译学馆的立馆宗旨是一致的,尤其表现在栏目设置与办刊导向上。

  《中华译学》的主要栏目包括:翻译家心声、学者访谈、翻译理论、中国典籍翻译、翻译史、文学翻译、应用翻译、翻译教育、翻译批评、翻译技术、观察与争鸣、研究生论坛等。办刊导向主要体现在“ 传承性——植根中华文化,展现中国特色”“现实性——服务国家所需,解决现实问题”“人文性——围绕人之本体,探索翻译精神”“创新性——基于现实问题,推动理论创新”“对话性——吸融国外译论,促进双向交流”“多元性——鼓励不同声音,碰撞思想火花”等六方面。

  《中华译学》特别注重“以中华为根”的学术导向,传承中国优秀文化,通过对中国传统理论资源进行挖掘与转换,丰富中国特色译学话语体系。

  比如,第一辑中潘文国的“建设中国特色翻译理论的必由之路——学习‘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朱含汐与许钧的“关于探索中国特色翻译理论的几个问题——许钧教授访谈录”、蔡新乐与胡其维“中国译论要走向何方?——以《中国翻译话语英译选集(上册)》为例”等,立场鲜明、观点明确,颇具代表性。(完)

  “以前山区都没有畅通的公路,去镇上买点肥料,早上很早挑着担子出发,很晚才能到家。我盖房子的时候,背木头、背瓦片、背泥土,都背怕了。”叶志丰老人说,后来附近建设水电站,公路也通了,“真的做梦都没想到,还有路通到房子边上,我真的高兴极了。这条路是政府修起来的,离我住的地方还有一段距离。”

  “真得感谢这个智能手环,救了我的命。”家住于都县贡江新区的老人王玉兰一把拉住记者的手,感慨万分。今年69岁的王奶奶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多种老年慢性病。去年5月,老伴到广东探望子女,王玉兰便一人在家。“我突发脑梗,一键呼叫片区护理员,送我及时就医。”王玉兰所说的手环,背后连接的是智慧平台“探护宝”。

  今年春运,郑渝高铁和汉十高铁旅客发送量不断突破新高,作为曾经的建设者和现在的维护者,袁霄十分骄傲。当然,他暂时还没有时间和精力来享受这份成就感,因为身处信号机房的他,要把所有注意力集中在高铁运行的“神经中枢”上。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