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乡村)海南白沙:橡胶林下“种黄金”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24-06-07 03:12:42

  中新社海南白沙1月30日电 题:海南白沙:橡胶林下 “种黄金”

  中新社记者 王晓斌 陈英清

  割了三十多年橡胶的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牙叉镇新高峰村胶农符国华,最近三年逐渐适应了另一重身份——菌农。

  在村里的一处橡胶林,符国华和村民们在树间开垦出了整齐田垄,种着虎奶菇、红托竹荪等食药用菌,“去年我们完全自主种植虎奶菇,我开辟出15亩橡胶林地,纯赚了9万多元(人民币,下同)。”符国华说,这仅是一个周期三个月的收入,堪称“林下生金”。

  白沙地处海南岛中部山区,有百万亩橡胶林。当国际乳胶价格低迷时,胶农的辛勤劳作只能换来温饱。“起早贪黑爬山割胶,一年下来人均收入只有一两千元,前些年全村都是贫困户。”符国华说。

  胶林不少,耕地面积有限,白沙瞄准胶林下的土地,着力发展林下经济,探索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新路径。

  2019年,通过“政府+企业+科技+村集体”的模式,白沙立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立树公司”)联合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下称“热科院环植所”)食药用菌团队,在白沙建设林下食药用菌种植基地,构建橡胶林下食药用菌栽培标准化模式。

  近日在白沙牙叉南仲橡胶林下食药用菌复合种植基地,立树公司总经理林觉枫指着一片覆盖着遮光膜的大棚对中新社记者说,基地在每年10月到来年4月,种植中低温型菌种红托竹荪,5月至9月,种植中高温的虎奶菇等。

  据林觉枫介绍,红托竹荪有“山珍之王”美誉,在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夏秋时节有大量种植,海南白沙冬季气候温和,非常适合在冬季“反季节”种植,“因为弥补了国内冬季市场空白,当前出基地的冷链鲜品,每斤价格在100元上下。”

  林觉枫说,一些胶农将胶林的林下土地流转给企业,自己既可以割胶,又能在基地务工;还有胶农开垦林地自己种植,企业为其提供菌包及技术支持,以保底价收购产品。菌包原料有棉籽壳、麸皮、豆粕等,这些秸秆基质经过食用菌分解后直接还林,相当于给每亩橡胶林施了2.5吨有机质肥料。

  喜阴的菌菇不与橡胶争人、争时、争地,带来额外收入的同时,还为橡胶林提供充足养分,因此越来越多胶农有了菌农的新身份。年近六旬的符国华经培训,成了村里菌菜轮作基地主管。他带领村民先后自主试种红托竹荪、虎奶菇等菌菇后发现,红托竹荪虽经济价值更高,但是资金投入大、技术要求和管理成本高,“虎奶菇最适合我们自己种植。去年首季有5户村民跟着我种植获得分红,目前有23户加入进来。”

  热科院环植所用菌专家徐林表示,独特的气候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使海南的食药用菌具有特别的竞争力。尤其是白沙等地的“生态核心保护区”标签,为特色农产品附加了无形的品质认证。

  徐林透露,业界正在开发种植另一种产值更高的食药用菌——虎乳灵芝(tiger milk mushroom),“虎乳灵芝在马来西亚等国被广泛认为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高药用价值的药材,殊不知,这种学名叫孤苓核生柄孔菌的菌类,也是海南热带雨林中的‘土特产’。”

  徐林说,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支持下,“特色林菌产业助力海南生态核心区乡村振兴”项目以白沙为示范基地正在开展中,“在海南乡村振兴‘大舞台’上,橡胶林下的虎乳灵芝有潜力成为重要角色。”(完)

  据悉,项目拟在西部(重庆)科学城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成立中国航天科工一院重庆分院(空间电磁频谱研究院)和航天天目卫星科技有限公司。

<img src="//i2.chinanews.com/simg/hnhd/2023/02/03/27/18156194985851152171.jpg" alt="" />

  奥博穆表示,大众集团支持公平的全球贸易发展,与中国的合作伙伴关系一直在寻求双赢。“我们制定了清晰的战略,会在接下来的几年继续在中国对产品、技术等方面大力投资。”他说。

  <strong>火爆背后呈现新特点</strong>

  打造创新生态,需要百花齐放。此前,浦东启动GOI计划,旨在发挥大企业的创新资源和全球创新网络优势,集聚、培育、孵化创新链上的中小科技企业,开展协同创新。

  中新经纬致电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多地的宝马4S店,店内销售均表示指导价已经上调,涉及多款车型,幅度从千元到万元不等。

黄贞仪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