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饕”沿水寻“鲜” “浙”里美食执箸金华

来源: 证券之星
2024-06-09 11:16:20

  中新网金华12月8日电 (张益聪 毛米罗 朱建军)天色未明,在浙江金华兰溪市老城南门的“江鲜集市”,总会有数名喜爱吃江鲜的“老饕”等着交易新鲜鱼获。他们之中有经验的人告诉记者,“江鲜集市”是兰江鱼类丰盈情况的“晴雨表”,沿着兰江寻“鲜”味,准没错。

  “老饕”中的年长者透露,2000年前后,兰江不仅污染严重,而且经历了多轮挖沙滥捕,很多江鲜都吃不到了。譬如,兰江宠儿“刀鱼”几乎在此后绝迹,直至2018年出现后,于2021年再次被捕获时,连常年泛舟江上的渔民都差点没认出来。

  “现在兰江里的鱼获数量、种类越来越丰富,野生的江鲜味道好极了。”此时,一位渔民开门做生意,新鲜的鱼获“一涌而出”。

  兰溪地处婺江、衢江、兰江三江交汇处,拥有发达的水系、丰富的渔业资源,成为“老饕”们的盛宴之地。在众多江鲜中,尤以“兰江蟹”远近闻名,兰江水底生态的“逆生长”不仅造就了此等江鲜美味,更带动了周边180余户村民从事生态养蟹产业,每户人家年增收10万元以上。

  吃完江鲜,“老饕”们爱整口清淡的,让唇齿之间“鲜”味犹存。在金华市婺城区琅琊镇山后金村,上千亩的冷水茭白田交错纵横,依托金兰水库优质水源,该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冷水茭白特色村,更成为金华“以水养水、以水促农 、以水富民”发展思路的生动印证。

  “我今年种植了50亩,平均亩产3000斤,根本不够卖。”山后金村村民张洪森表示,优良的水质再加上适宜的水温,为冷水茭白创造了极佳的生长环境,“种植出来的茭白口感好,又脆又甜,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他说。

  虽然没有本土特色江鲜,但是与冷水茭白共同“饮水”金兰水库,山后金村加宝丽鱼塘的鲈鱼还原了一个极负盛名的江南水乡。常年20摄氏度的水库优质水,让鲈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截至目前,上述渔业基地年产“清水鱼”5万余斤,且与金华、杭州等地10余家酒店建立长期订单合作关系,让婺州鱼鲜更“落胃”(杭州话)。

  来到金华,桌上的荤菜可能和素菜、主食也曾“朝夕相处”。兰溪市永昌街道的“李渔稻田”,实现稻蟹互利共生;义乌市城西街道石明堂村的“稻虾共养”项目成果斐然,实现每亩150公斤龙虾和550公斤水稻的产出;永康市创新“稻+N”生态种养模式,通过稻渔共作、轮作生态种养模式,亩均增收超4000元……目前金华全域已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面积2.6万余亩,有稻鱼综合种养主体209家。

  作为中国三大名莲——宣莲的原产地,武义县从壶源村的“一亩方塘”开枝散叶,如今宣莲已经鲜艳了整个武义南部山区,遍布柳城、西联、桃溪等乡镇,该县全域栽培面积8500余亩,年产值约4500万元。例如,柳城镇构建“莲鳖共养”水生态,形成良性生态循环无公害立体生产链,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带动村域增收。

  兰江蟹、冷水茭白、稻渔共作……沿着金华三千河湖,舌尖上的美食吃也吃不完,不仅带动沿线农民增收,还走出了一条“优水+富农”的生态共富之路,充分展现了乡村振兴水美、田美、景美、业美的和美画卷。(完)

  但同期,北京全市小学招生人数比上年小幅增加。尽管小学招生人数相对稳定,但出生人口减少大趋势下,幼儿园招生难现象已经开始出现,并会逐渐扩大和蔓延。传导到几年后,入学人数下降,也是大概率事件。

  根据近4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全国旅行社统计调查报告》显示,2019年签订劳动合同的导游人数为121710,但这个数值在2022年下降至82047。4年间,导游人数减少近4万人。

  冬虫夏草主要产自中国青藏高原的高山峡谷地带,产量极少,因此其价格较为昂贵。林皓介绍说,其门店销售的虫草,今年每公斤平均涨价4万多元,现在平均一公斤已经涨到9万多元。“优质的虫草品种,一公斤的价格高达十几万元,比如源自青海的虫草,现在售价16万元/公斤。”

  今年,这一切例行的准备都派上了用场,“我们用了不到两天,大约一天半的时间,把所有村民转移到邻村,转移了大约1400多人。”

  据央视新闻消息,8月4日,山西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发布关于对晋城高平“8·2”较大中毒事故查处挂牌督办的通知。8月2日11时许,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陈区镇王家河村乾元明胶有限公司在清理排污池时,发生一起4人死亡、5人中毒的事故。

  他在城市进化论“<a href="https://weibo.cn/sinaurl?u=http%3A%2F%2Fmp.weixin.qq.com%2Fs%3F__biz%3DMzg2MjA5Mjc0OA%3D%3D%26amp%3Bmid%3D2247548191%26amp%3Bidx%3D1%26amp%3Bsn%3D19e900213aa1b4eaf4dfa858d493040b%26amp%3Bchksm%3Dce0f51bcf978d8aad3d7b889a1862d792d1e2e97ac2bc47267f76b26d4e4c20fd6fa6f242f54%26amp%3Bscene%3D21%23wechat_redirect" target="_blank"><em>大家的城市公开课</em></a>”第二期上提到,“我觉得我们不需要让一个城市去抵御10万年一遇的洪水、暴雨、干旱,也不需要修到应对万年一遇的程度,能应对百年一遇就可以了。”

李美铭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