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刘俊:研究世界华文文学,要看白先勇

来源: 海外网
2024-05-30 14:49:06

  中新社北京5月28日电 题:研究世界华文文学,要看白先勇

  ——专访南京大学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刘俊

  作者 文龙杰 王宗汉

  南京大学在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上学术积淀深厚,早在1993年,便设立了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2023年成为中国唯一一个设立“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单位。而“白先勇”,是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名字。中新社“东西问”近日专访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刘俊,解读研究世界华文文学为何要看白先勇。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您关于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中,“白先勇”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名字。您的学术生涯与白先勇先生“缘”从何起?

  刘俊:1987年5月,正在复旦大学讲学的白先勇教授应南京大学邀请,作题为《台湾文学的发展》的演讲。我那时是南京大学中文系的硕士研究生,此前读过白先勇先生的作品,觉得与当时大陆的小说有着明显不同,有一种特别的魅力,因此自然不会放过一睹作家风采的机会。

  

  从那次演讲中,我改变了对台湾文学的既有印象,感受到其作品精彩、文学现象复杂。对我而言,这次演讲可以说是一种启蒙。当然,由于我当时对台湾文学还缺乏了解,因此演讲内容虽然丰富,我听下来也只是改变了“台湾文学不过是‘通俗文学’”的错误印象而已。

  尽管由于历史原因,当时台湾文学在大陆少为人知,但实际上,台湾文学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之进行研究的空间相当广阔,值得开拓和耕耘。

  在导师的支持下,我的博士论文选题以台湾文学为主题。题目一开始相当“宏观”:台湾小说研究。可由于资料太匮乏,最后变成专论一个作家。写谁比较合适呢?我首先想到白先勇。从现场聆听演讲、整理录音报告,再到阅读大陆能找到的白先勇作品,我认识到,作为台湾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白先勇的小说具有沉重的历史感、深刻的人性观和独特的美学风格。我便决定以“白先勇研究”为选题,得到了导师的支持。

  我的学术生涯,就这样与白先勇有了关联。

  中新社记者:您在三十余载的学术研究中,与白先勇结成了怎样的情谊?他在研究上给予您怎样的帮助?

  刘俊:当我决定以白先勇研究为博士论文选题后,白先勇建议我:如要研究他,不能光阅读他个人的作品,还要对与他同时代的作家有全面了解。他给我寄赠了一些他本人的作品,还请台湾出版界朋友给我寄了一批台湾年度小说选——这些作品构成了我“白先勇研究”的最初资料基础。

  研究中,由于对台湾社会和海外生活缺乏了解,有些地方需要得到白先勇的确证,我会去信向他咨询。白先勇除了回答我提出的问题,还一再给我鼓励。我在研究中有一些个人想法,想征询他的意见,他告诉我,“这是你的论文不是我的,你写这篇论文,应该持‘百无禁忌’的态度,你批评我,我不会在意,即便我不同意,我也会尊重你的看法”,让我不要怕“得罪”他,“应该完全独立思考”。他这种大气的格局和为人的气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研究白先勇,使我较早地接触到了“新批评”理论。当时,对文本进行“细读”在大陆被认为是一种“小儿科”,觉得其缺乏“宏观”视野和“宏大”论述。但我坚持从作品“细读”入手,结合时代、社会和白先勇的个人生活经历与创作历程,去认识白先勇的文学世界——事实证明,我的这种坚持是正确的也是有效的。

  中新社记者:世界华文文学的发展历程如何?在海外的接受程度如何?

  刘俊:“世界华文文学”这一提法目前所能找到的最早记录,是1991年在香港召开的“世界华文文学研讨会”上,由当时的《香港文学》总编辑刘以鬯最先提出来,他认为,世界华文文学发展到今天,已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应该加强这一世界“内部”的凝聚力,要把世界华文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来推动。

  由于华人人数、移居历史以及华文文学生成过程和存在方式的差异性,使东南亚华文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外国变体”,以“移植—本土化—落地生根—代有延续”为特征,而北美、欧洲、大洋洲等区域的华文文学,则以一代代移民的代序层递为特征,处在“移植”的状态并常常以跨域异地的方式进行文学生产(作品绝大多数是在其他地方发表出版)。东南亚华文文学受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学的影响较深,而北美、欧洲、大洋洲等区域的华文文学则以重在表现“文化冲突”和作家、作品具有高度“流动性”为主要特征。

  

  世界华文文学在海外,总体上还主要是在汉语使用人口范围内“流通”。当然,像莫言、余华、残雪以及白先勇、金庸等作家,因作品“外译”的多语种性和受欢迎度,使其作品已有“走向(华文以外)世界”的趋势。但必须承认,世界华文文学在海外(非华文世界)的接受度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中新社记者:在您看来,白先勇因何能作为世界华文文学的代表人物?

  刘俊:白先勇身上,浓缩着“世界华文文学”的身影。

  白先勇在大陆出生,少年时去了香港,几年后转去台湾,大学毕业后又去了美国,在美国读书、工作,退休后文学(艺术)的创作(制作)中心又回到两岸。世界华文文学的几大区域,白先勇都与之相关,并在他的文学世界里留下了历史的印记。

  白先勇的文学世界所具有的巨大包容性,使得对白先勇的研究不但是“世界华文文学”的,而且是“跨界”的。故而,在研究白先勇时,势必要将研究视域从台湾延伸到与白先勇有关的香港、北美,最后回到大陆;也必然会将研究视域扩大到与白先勇有关的台港暨海外华文作家。“白先勇研究”看上去是作家研究,其实却是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重要节点。从某种意义上讲,把白先勇研究透了,除了可以实现对白先勇的“本体研究”,还可以延伸出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方方面面,甚至还能包括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通过研究一个作家而能涵容整个世界华文文学,这样的华文作家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不多见的。

  

  中新社记者:在东西方文明互鉴日益受关注的大背景下,您认为世界华文文学在未来将走向何方?

  刘俊:在全球化不可逆转,信息化、网络化高度发达的今天,东西方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和深度进行着互鉴。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华文文学无疑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世界华文文学遍布五大洲,本身就具有一种“全球性”。

  以我个人的观察,世界华文文学在未来可能会有以下几种趋势。

  一是作家的区域和国别归属也许会显得越来越不重要。当今世界,作家与作品书写题材的跨国、跨区域“流动性”不断增强,许多自身也在“流动”的读者因具备了“世界性”的视野,而对世界华文文学作品的关注重点转向作品人物塑造的生动性、人性挖掘的深刻性和艺术表现的创造性。作家只要是世界华文文学作家,属于哪个国家或地区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品要好。

  二是世界华文文学的区域板块分界很可能会趋于消亡。打破边界的网络世界已使文学的跨国、跨区域成为常态,网络世界或将成为世界华文文学未来主要的生存方式和传播载体——如此一来,很多区域内华文文学的“异地发表”现象,将会因网络的存在而逐渐消失,现在按区域条块划分的“世界华文文学”生存状态极有可能逐步淡出历史。

  三是世界华文文学的文学共同体特性将得到加强。当作者的区域、国别归属和文学生存形态上的区域板块分布日趋淡化时,作为整体的世界华文文学反而可能以一种有机体的形态得到突出。来自不同文化生态和社会背景下的华文文学,其互融互渗的程度将超过以往,并在一种多元并存的形态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世界华文文学也将因此而具有一种文学共同体意义上的新价值。(完)

  受访者简介:

  

  刘俊,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有《悲悯情怀——白先勇评传》《复合互渗的世界华文文学》等论著多种。

  功夫不负有心人。目前,夫妻俩收集到200多份番茄种质材料,一年能组配组合上百份。选育的4款新品种,已在农业农村部登记注册,并通过新品种授权审批。检测数据显示,新品种的营养物质比普通番茄更高,抗病性、耐储存等指标也不逊于国外品种。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过去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吹响了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过去的一年,面对全球粮食危机,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了;过去的一年,坐着高铁看中国,我们看到中华传统精神与奥运世界文化在百年京张的横向交流,领略到我国铁路从近代追赶到现代领跑的纵向融通;过去的一年,“梦天”成功发射,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我们的“太空之家”遨游苍穹……这些成绩都是依靠实干奋斗得来的,凝结着亿万中国人民的辛勤和汗水,闪耀着无数人的凡人微光,凝聚着奋斗中国的磅礴力量。

  存在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困难等认知功能障碍,多门课程测试成绩靠后甚至垫底,书本中写到“开了一节课的飞机”,多次考试结束后向同学说“想去听,就是注意力集中不起来,自己爱发呆,思想飘走了”,10月14日整日都没有抬头听课,甚至书都没有打开。

  此前,陆金所控股于2020年10月30日在美国纽交所上市,根据彼时披露的数据,陆金所控股纽交所IPO合计发行1.75亿份ADS,发行价为13.5美元,募资规模23.63亿美元。在纽交所上市后,陆金所控股也出现了股价持续走低的情况,最低触及1.26美元。

  对黎巴嫩人来说,2月1日开始,自己的钱变得更“不值钱了”。前一天,黎巴嫩央行行长里亚德·萨拉马宣布,黎巴嫩将采用新的官方固定汇率。黎巴嫩镑对美元汇率将从1507.5:1调整为15000:1。采用新汇率后,黎镑将贬值90%。

  目前,西安已经成为比亚迪最大生产基地。用王传福的话说,目前,西安是比亚迪除总部深圳以外,布局最全、业务合作最广的城市。相比西安比亚迪工厂新能源车产量99.5万辆,乘联会数据显示,2022年特斯拉上海工厂交付量为71万辆。

陈静维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