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屏守护 别让老人感觉不自在

来源: 城市观察员
2024-06-11 22:52:48

  子女随时查看起居语音对话 老人担心被盯着没隐私

  隔屏守护 别让老人感觉不自在

  故事

  应对突 发

  关键时刻发现老人摔倒了

  “幸亏在家里安装了一台智能监控设备,让我第一时间发现爸爸摔倒了,赶紧叫了救护车。”周先生回想起此事仍心有余悸。

  一个偶然的机会,周先生接触到一款智能监控设备,就买了一台装在了父母家的客厅里。“我在北京工作,父母在老家生活,他们年纪都大了,让人不放心。有了这个设备,我可以随时看看他们在家的状态,还能随时跟他们说说话。”周先生说。

  一天上午,周先生通过监控设备没有看到父母的身影。两人都不在客厅的情况比较少见,情急之下,他赶紧点开监控设备的视频通话。“爸、妈,你们干吗呢?怎么看不见你们啊?”喊了一声以后,监控设备那边传来连续的“哎哟”声。紧接着,周先生听见父亲虚弱的声音——“儿子,我摔了一跤,你快打个电话。”

  周先生赶紧拨打了120,然后又给出门买菜的母亲打了电话。医护人员及时赶来,把父亲送往医院。“现在回想起来,幸好有个监控设备,可算帮了大忙。”周先生说。

  利于交流

  国外亲人随时能与老人沟通

  最近,邓女士的朋友推荐了一款智能监控设备。“听说可以视频通话,我立马就下单了。”邓女士说,她的妈妈和小姨都在国外。83岁的姥姥独自生活,连智能手机都不会用,更甭说聊天软件了。身处海外的女儿们与老人联系,只能拨打越洋电话。

  智能监控设备安装好后,邓女士发现,只要对方打过来,根本不需要姥姥任何操作,几秒后自动接通。“这一点特别好,有些老人着急接电话容易摔跤,有的老人不方便操作,这些问题都给解决了。现在,我妈和小姨都能随时跟姥姥视频聊天。”她说。

  不仅如此,智能监控自带的看护助手还可以自动录取视频,记录画面片段。“我有时候经常把这些翻出来看看,特别有意思。以后这些都会是美好的回忆。”邓女士说。

  姥姥还爱听歌剧,喜欢看电视剧。没想到,点歌、追剧在智能监控设备上也能轻松操控。邓女士说,姥姥现在经常用语音口令控制监控设备播放自己想看的电视剧,家人也能远程操作帮老人寻找和播放老人喜欢的节目。

  解决不便

  子女通过监控及时提醒老人

  詹女士家里的摄像头已经用了5年。“老人耳背,出现过好几次快递敲门,她听不见的情况。”詹女士的婆婆今年69岁。6年前,老人从安徽老家来京照顾小孙女。由于老人听力不好,家中只有她一人在家带孩子的时候,总让人不放心。

  在朋友的推荐下,詹女士在客厅和孩子的卧室装上了摄像头。“我们主要是为了跟老人喊话,门外的敲门声听不见没关系,摄像头里的声音能听到就行。”詹女士说,摄像头还真好用,每当有快递来送货,如果敲门没回应,就会给她打电话,她再通过监控大声告诉老人。

  在照顾孩子上,摄像头更是帮上大忙。詹女士说,上班的时候,她也会及时通过监控提醒老人,孩子哪个时段该画画,哪个时段可以看绘本,什么时候可以带到户外玩一玩。

  问题

  老人担忧

  感觉被监控没有个人隐私

  家用摄影头在带来许多便利的同时,也给老人带来了新的“烦恼”——有的老人不想被过度关注,感觉自己不被信任,自己被单向监控了。同时,隐私的问题更让一些老人产生抵触心理。

  朱女士与记者分享了自己家装摄像头的“曲折”过程。当初,提到打算在家里装个摄像头,母亲就不乐意,“为啥要装,你是要监控我们啊?”朱女士反复解释,通过监控摄像头,可以随时了解家里的情况,万一父母有不舒服的地方,可以第一时间掌握,及时处置。为此,她还特意带二老去商场里看了产品实物,终于打消老人的顾虑,同意在客厅安装摄像头。

  辛女士也给母亲家安装了摄像头。但是,有一次,母亲的老姐妹来家里聚会,她提前通知女儿,自己要把摄像头的线拔了,因为不愿意老姐妹之间的私聊被女儿听到。尽管女儿一再解释不会偷听,但老人最终还是坚持拔线关闭了摄像头。

  注意

  安装前一定征得老人同意

  那么,家用的智能监控设备,是否侵犯了“被监视人”的隐私?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黄晓宇介绍,《民法典》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权利人明确同意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进入、拍摄、窥视他人的住宅、宾馆房间等私密空间,也不得拍摄、窥视、窃听、公开他人的私密活动。“《民法典》中所规定的隐私权,当然也包括私人生活不被他人知晓的权利。子女的出发点固然是出于好意,但在安装前一定要征得老人同意,否则同样是侵犯了长辈的隐私权。”黄晓宇说。

  保姆的隐私权同样受到保护。如果家里有保姆,安装前也要征得其同意。黄晓宇表示,保姆属于非家庭成员,业主在安装摄像头时应当引起注意。同时,即便在家庭公共区域安装,建议也先征求保姆的同意,最好与保姆之间签订书面的协议,明确摄像头的安装位置和用途。

  安装位置仅覆盖公共区域

  家庭智能监控设备究竟装哪儿合适?黄晓宇表示,一般来说还是仅覆盖家庭公共区域即可,如客厅、厨房等地,避开私密区域。同时,最好要将摄像头设置在明显位置,可以在周围贴上文字提示,说明此处安装了摄像头。

  至于一些老人担忧的隐私问题,黄晓宇认为,家庭成员应对老人保持尊重,允许老人在某些特殊时段关闭摄像头。此外,因为家庭摄像头都具备联网功能,子女最好选购信誉度较高的知名厂商产品。知名厂家在网络安全保护方面投入较多,安全更有保障。在注册产品账户时,应当设置较为复杂的密码,减少破解风险。

  调查

  产品助老功能越来越齐备

  记者在一些购物平台上搜索“家庭摄像头”或者“家庭监控”,页面出现的都是智能摄像头、无线监控器、远程陪护机器人等产品。其中,有不少公众熟悉的品牌都已涉足这一领域。在产品价格方面,则根据功能多少,从几十元到千元不等。从外形看,有的是球形监控探头,有的是一个平板屏幕,还有的类似一个小机器人。

  记者看到,一个1000多元的产品,广告语中明确写着“空巢老人烦恼,统统解决”。所列举的烦恼包括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但想看戏曲、刷视频、看新闻的;想见外地家人,但不会视频通话的;担心独居老人安全,怕万一摔倒无人知道的;住养老院,怕老人不方便或者孤单的。

  在功能方面,很多监控设备已经实现了360度旋转,还可以人脸跟随,探头跟着人走。在亲人呼叫时,响铃3秒就自动接通,无需老人操作。

  在监控功能中,有些设备特别说明监控图像仅仅在两点间实时传输,服务器不会存储,保护了隐私。为了不打扰老人休息,一些设备还可以实现静默监控。此外,不少设备配备了无线红外探测器或者超声波技术,动态监测老人活动状态,感知老人走动并生成室内行动轨迹图,亲友可以远程查看,及时发现老人作息异常情况。

  手记

  关爱父母增添更多新方式

  在采访调查中,记者看到一句话特别受触动:“我奶奶也喜欢这台监控设备,现在她走了,家人把设备一起陪葬了。”智能摄像头仿佛不再是一个工具,更像是一位“亲人”,陪着老人走过了一段美好的岁月。

  常回家看看,多陪伴老人,是子女们的心愿。可是,现实中难免有百般无奈和身不由己。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智能化的助老设备有效解决了子女陪伴难题,也让看护老人变得更加便利。

  不过,身为子女,更应该时刻记得,真正满足老人各种需求的,还是子女对老人的关心。希望在不断进步的各种智能设备的加持下,让子女对父母的陪伴,能有更好的方式和载体;让子女的关心,能真正温暖父母的晚年生活。本报记者 任珊 骆倩雯 文 吴薇 制图

  在寒冷的除夕夜里把心里浓烈的思念收起,且看眼前那柘枝舞女的红裙,还像往年一样绚烂吗?想起自家当年在除夕夜里在蜡烛上刻出痕迹采等待新春的到来。竹叶酒已经喝尽了,大家都在头上戴着彩绸做成的燕子来欢庆新年的到来。灯烛已经熄灭了,剩下的灯花仿佛一条条金虫在微微颤抖,如此风流快乐,全仗着天公的庇护啊。

<strong>  “00后”双胞胎:“送人回家”是一种幸福</strong>

  最近两年,三位台青都在北京过年。他们和在京台胞一起守岁、去大陆朋友家做客、看春晚、去雍和宫祈福……

  “护理任务总体轻了些,但仍不能放松。”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一病区主管护师赵丹说,高峰时期的护理工作量是平时的四五倍,重症患者需要上无创呼吸机,身上插着管线,床边还有心电监护仪,每隔一小时就得进行巡视护理。“尽最大努力帮助重症患者渡过难关,是病区内十几名护士的共同心愿。”赵丹说。

  本报记者 庞慧敏 本报通讯员 唐烨 朱元冬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广西凭祥1月20日电(农斐 王妍 黄必成)“3年了,终于可以回家见到我的父母和孩子了!”日前,在广西凭祥市友谊关口岸接驳点,在越南工作回国的李女士入关后难掩心中的激动之情。

蔡任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