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网红”风潮背后的伪命题与真答案

来源: 气象小秘书
2024-05-26 23:56:39

  毫无疑问,当下的那些低俗直播现象需要被规范和引导,舆论对其谴责、媒体对其批评、平台对其治理,都在情理之中。但在规范乱象的同时,社会多方不能被虚立靶子式的“全民网红”议题牵着鼻子跑,用单一视角抹杀部分人涌向直播间现象中藏着的多面性。

  直播是个正当的行业,网红是互联网时代带有必然性的催生物,主播跟其他很多工作都是种职业,本无高低贵贱之分。不论是用娱乐满足受众精神需求,还是用带货连接实体产业,都是其价值锚点。只要直播行业从业者遵法守纪,就无需戴着有色眼镜另眼相待。

  在职业选择多元化的今天,有人想做科学家、有人想做企业家、有人想做直播,是正常情形。对差异化选择,社会该有足够的包容性。

  但在直播经济正火热、网红群体的舆论能见度偏高的背景下,部分人对直播趋之若鹜,很容易引发社会聚焦。这种情况置于舆论放大镜下,确实容易被视作“全民网红”的苗头。

  直播行业进入门槛偏低、创富天花板较高,这两年的确涌入了很多“新生力量”。即便如此,所谓的“全民网红”热潮只是个虚立的靶子。

  在“网红”前面加上“全民”二字,固然能直观地反映其热度,但“全民网红”是个伪命题。在短视频里或直播中分享生活、连接同温层,是当下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可这跟“全民网红”是两码事。

  直播有直播的表达范式、需专门的能力模型,不是谁都能当网红;主播群体收入整体上也早已回归均值,《中国网络表演(直播与短视频)行业发展报告(2022-2023)》显示,以直播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主播中,月收入5000元以下的比例高达95.2%。这些都会劝退一些想做网红的人。

  认为人人都在争做网红,只是困在锚定效应里而已——想做网红的人多,但未必有某些人看多了直播相关的新闻后想象的那么多。

  有些人习惯于拿泛道德化视角看很多人涌向直播间的行为,认为这是急功近利、是投机取巧、是助长“读书无用论”。

  不排除有些人转型做主播是被一夜暴富的愿望牵引,但就目前看,有大量主播做直播是为了讨口饭吃——做直播对他们与其说是造富手段,不如说是谋生方式。

  在许多行业的景气度仍待提升,社会就业容量普遍承压的当下,做直播跟送外卖、跑网约车等灵活就业形式已成社会的就业蓄水池。进入门槛低、社会需求量大,使得直播、外卖跟网约车等行业成了很多低收入人群的增收渠道,也成了许多“下岗”人员再就业的首选途径。

  对许多主播而言,他们做直播很多时候不是出于投机心态,而是迫于生计,将直播当做兜底谋生方式。他们未必不知道直播已成红海、“高收入”只是幻象,但在马斯洛塔基需求——生存需求面前,在养家糊口的压力面前,留给他们的选项并不多,做直播也许是他们手头可以抓住的稻草。

  除了维持生存、改善生活外,还有一部分将直播当做兴趣满足的途径、才艺变现的渠道、阶层流动的登天梯,他们以此逐梦、以期圆梦。

  只看到直播领域出现的暴富个案,看到直播场域出现的少数扭曲主播,却看不到直播对大量主播的生计兜底功能,看不到大多数主播在直播间认真讨生活的基本面,以此为前提去否定直播从业者,只会是对这群人的不公。

  “全民网红”是伪命题,“全民网红”背后的弹性就业才是真答案。当直播连接了部分人的生存权与发展权时,苛责是残忍的——他们不偷不抢,好好生活,不该承受莫名的指责。认为他们做直播是不务正业,只会是“何不食肉糜”。

  就算要遏制所谓的“全民网红”风气,该做的也不是要断掉这些人的活路,而是让更多人特别是孩子认清直播行业的现实——不能只看到李佳琦等头部网红实现暴富的极个别情况,却没看到“95%的主播收入不如外卖员”的行业现状。

  这倒不是说,直播行业因为为很多人提供了就业兜底选项而有了舆论“豁免权”,只是说要在看到直播业态价值的基础上去规范引导那些乱象。

  时下,由于少数网红不良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少人对直播热潮观感欠佳,是不争事实。从经济学上讲,任何市场活动都有正负外部性,各个行业也都有鱼龙混杂情况,直播经济当前仍处在从成长期走向成熟期的过程中,也存在些许乱象。比如,那些为了出圈而争奇斗艳、为了出名而追腥逐臭的举动,就在此列。

  直播行业有乱象,但直播本身不是乱象。谴责、批评、治理低俗直播,避免更多人被导入猎奇怪圈 和审丑螺旋,需要的是对症下药,而不是一刀切式置否,毕竟,这着眼的应是让直播行业更规范,而不是端掉大批人的饭碗——事实上,“规范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向来是监管基调,而平台们也正在强化对低俗直播的靶向

  做过心脏搭桥手术的李崇智则因身体原因被“禁赛”,但训练时间一到,他就会出现在场边指导技战术,在这里,几十年从业经验凝结的218条“信条”依然鲜活,不会再囿于箱底的笔记本里,在足球的语境里,“当年训练,两毛钱买一包辣椒就饭吃”的古早经历,也有了更多懂得珍惜的听众。

  一位自2021年转行到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前从业者也向贝壳财经记者坦言,自己不大可能再从事旅游行业,“现在收入和之前差不多,工作还更加稳定,确实不太想回去。”

  <strong>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strong>

  “今后,上海政协要紧紧围绕全市中心任务精准建言献策,推动上海继续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着眼事关上海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特别是全面深化‘五个中心’建设、不断强化‘四大功能’、奋力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等深入协商建言,助力上海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壮阔征程上创造新奇迹、展现新气象、作出新贡献。”董云虎说。

  贝壳财经记者采访多位此前从事出境游工作的人员发现,对于“回归”,还是观望态度。

  上海公安机关努力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依托“动态隐患清零”主动防范体系,积极打造特色品牌,通过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平安屋”及“平安商户联盟”建设,不断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截至2022年底,已建成“平安屋”2100余个、组建“平安商户联盟”队伍270余支,日均参与值守群防群治力量1.2万余人,延伸了主动发现隐患的触角。

谢秉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