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第一学历歧视”需要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来源: 好奇心日报
2024-06-07 15:49:44

歪歪漫画免费阅读秋蝉「庭にいたんだよ」  除了学习,外国留学生重返中国校园后还有两项急切要“补”的“课业”——旅游与美食。河田章宏激动地对记者说,过去3年因疫情一直被搁置的旅游计划终于可以提上日程了。他一直想去长白山、故宫和长城,欣赏中国美景的同时也想深度了解中国文化与风土人情。萨克也对即将到来的线下大学生活充满期待,“我目前在山东上学,有机会的话也想去中国其他的城市,比如哈尔滨或北京看看。”俄罗斯姑娘欣薇也开始期待今年暑假父母从俄罗斯来中国看她的旅程。vJR7VgnE-BZHXC7UQQUaanDM3tM6-解决“第一学历歧视”需要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今年高考后,“山河四省”(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的考生“虚构”出了一所“山河大学”,在社交平台上,有网友开玩笑地说,打造一所四省交界的综合性大学,面向“山河四省”343万名考生招生。

  面对网友们的表达,教育部回应,“将不断优化高等教育资源布局结构”。

  这些“网络热梗”里藏着“真正的诉求”——解决教育资源地域分配不均和学历歧视导致的就业难问题。

  从年中对“山河大学”的呼声,到近期关于“第一学历”歧视的探讨,似乎都指向了一个关键——大学分层。

  在我国,“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都表现为高校的分层定位。这种高校分层模式使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内不同类型院校的办学质量、学术声誉以及所拥有的资源等存在很大差异,进而导致这些院校所颁发的文凭证书具有不同的含金量。

  当企业难以在面试中直接了解求职者的能力时,会倾向于用学历来快速且低成本地筛选出求职者。一名企业HR(人事)向记者表示,通过高考进入顶尖大学是最难的。但是考研时,一部分本科生选择出国,还有一部分选择直接就业,竞争难度下降了不少。且近年来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因此部分企业仍然会重点参考第一学历的含金量。

  教育具有某种累积性的特征,进入一所好大学,才能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而这些资源也许才是用人单位看重“第一学历”的原因。

  本科就读于一所“二本”院校的林奇(化名)回忆,有一次,他想要借实验室的电脑渲染一段视频,老师告诉他:“学校的电脑可能还没你自己的好用,去网吧弄吧。”当林奇将这件事当作段子吐槽给一位就读于“双一流”高校的朋友时,对方回复他,“我们实验室有品牌电脑,你下次带过来弄。”

  林奇奋力地读书考研,也并非完全是为了先进的实验设备、高薪的就业去向,或者是写在简历里响亮的名校头衔。在林奇就读的那所“二本”院校里,弥漫着一种“读书无用论”,室友们有空就会去兼职,不然就是在宿舍里打游戏。从某种程度上,大家不再相信“读书改变命运”,而为考研奋斗看上去也“格格不入”,“但是在重点大学里你努力奋斗是正常的”。

  林奇曾经去同城的“985”高校“蹭讲座”,一结束就有很多同学围到教授身边,已经过了午饭的点,大家都还没走,还在认真地讨论一个“形而上的文学问题”。

  而在自己的大学,老师们总是匆匆地来、匆匆地走,没有人会上前去问问题,当然,也可能是“大家根本没有听课 ”。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李伟表示,优质教育资源是稀缺的。让在考试中获得优异成绩的人获得最好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潜力,看上去符合效益最大化原则。但是,“教育不是一种对考试中赢者的奖励,更多的作用在于‘发展与投资’,学历也不应成为‘一种无法摆脱的出身’。”李伟说。在这背后,似乎不仅仅是教育公平问题,而是我们整个社会能否认同和接纳青年的发展和选择,给予他们充足的试错空间,让他们在每一条可能的路上都走出精彩。

  回应“双非学子”的教育诉求是一个开始。据了解,近些年,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正在朝着更为合理的方向发展。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985”高校研究院落地郑州,哈工大郑州研究院也已招收数百名研究生……

  目前这些举措或许还无法填平教育资源的区域鸿沟,但已是一种拉平差距的尝试。

  新帅春节前难到位

  <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北京1月13日电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13日通报2022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检查审查调查情况。2022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处分59.2万人,其中省部级干部53人,厅局级干部2450人。

  广州南站:前往成都、重庆、昆明、贵阳、娄底、邵阳、宜昌、襄阳、郑州、合肥等各方向有少量余票;前往北京、兰州、梅州、厦门、南昌、济南、湛江、韶关等方向尚有余票。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