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日产10吨氢气液化工厂即将投产 “氢”能商业化拐点加速到来

来源: 半岛晨报
2024-06-01 13:24:15

  中新网苏州6月1日电 (记者 魏园 唐娟)“10吨/天大规模氢气液化工厂不久前完成了试运行前的首次评审会。所用装置是国内首套大规模10吨级氢液化装置,标志着液氢超级工程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取得重大突破,填补了国内大规模液氢制储运领域的空白。”江苏国富氢能技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战略总监魏蔚表示,这一产能是液氢走向商业化生产的经济平衡点,是液氢利用从航天试验走向工业和民用的重要契机。

  5月31日,中国新闻网记者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江苏主题采访活动来到位于张家港市的江苏国富氢能技术装备有限公司。国内首台10TPD氢液化工厂核心设备正是从该工厂下线并在山东省的齐鲁氢能液氢工厂进行应用。魏蔚表示,装备采用国际先进的多级预冷氢膨胀制冷技术,核心设备20K氢液化冷箱和多台氢膨胀机采用紧凑高效的结构设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装备克服了氢气液化规模小、能耗高的痛点,可大幅降低液氢的生产成本。同时对于加速国家能源体系的组成,为未来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绿氢,从西部及深远海到东部的输送提供重要保障。

  新技术催生新产业,进而形成新的生产力。2023年中国氢能产业发展年报显示,氢能产业正迅速成为全球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政府对氢能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截至2023年12月,中国共发布438项氢能政策,包括发展规划、财政支持和项目支持等。此外,全国已建成运营燃料电池热电联产与发电项目91个,覆盖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总计规模达19.3兆瓦。氢的生产和消费价格指数均有所下降,显示出氢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进步。

  在张家港国富氢能的生产基地,可以看到氢能全产业链高端装备的完整生产线。从为国内首台大功率氢能源调车机车“氢龙一号”,提供国内最大储氢能力的供氢系统,到北京冬奥会赛事期间,为交通接驳保障服务的氢能客车提供首批国产车载供氢系统,再到为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氢能载客车辆提供车载供氢系统,国富氢能致力氢能装备的智能化、规模化、国产化制造,成为江苏省新能源集群氢能产业链中准链主企业。30多家氢能企业在张家港集聚,形成了百亿级的氢能产业创新集群。

  以需求为导向,带动产品创新、应用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我们正在继续研发液氢的储运环节产品,如满足水陆多式联运要求的罐箱、轻便的车载液氢瓶等。这些产品将推进液氢从生产到终端消费的全链条建设。同时我们将进一步开展国产化替代,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核心装备实现自主可控,为氢能产业链的商业化运作提供重要支撑。”国富氢能研究院院长王朝在介绍企业创新研发及商业化应用时,提及最多的便是国产化这个关键词。

  业内人士分析,国家围绕氢能产业的创新性政策不断发布,加上氢能产业国产化程度不断提升,“氢”能商业化拐点正加速到来。

  魏蔚表示,氢动力具有清洁低碳、加注快速、续航里程高等优点,尤其适用于中长距离或重载运输,在道路、轨道、海运和航运等方面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短期内还难以推广到小型乘用车中。在未来二十年,在交通领域,氢能和其他能源将同时并存。氢能正给越来越多的行业带来改变,随着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逐渐展现经济优势,工业领域加快探索氢能清洁替代。“到2035年氢能将进入快速发展期,到2050年之后产业规模将达到顶峰。”(完)

  <strong>“联通古今”闹元宵</strong>

  2月5日正值元宵佳节,大寨村一早开始热热闹闹地筹备晚间的活动。村民潘保玉表示,晚上村里唱彩调,大家还会一起放花炮、做汤圆。

  2020年10月份开始,二里头又有一座新近发现的高规格墓葬,被整体搬迁进了实验室。经过几个月的发掘,墓葬中出土了多件陶器、漆器和散落的绿松石片,还包括一件首次出现的蝉形玉器。虽然目前只是完成了上层填土的清理,但从已发现的随葬品和还未清理的墓葬填土厚度推测,这可能是遗址迄今为止发现的随葬品最为丰富的一座墓葬。

  据了解,去年6月地震发生后,为了给受灾村民提供温暖过冬的场地,当地政府对202林场的办公区和宿舍区进行改造,不仅把外墙粉刷一新,还对屋内进行改造,房间内墙面采用生态木墙板安装,顶面采用装饰石膏板吊顶。房间安装配有透明窗户、LED吸顶灯以及电视和网络插孔。在靠外的房间设置取暖炉,让受灾村民温暖过冬。门前还设有一间约3平方米的操作间,可用作厨房使用。去年9月,斯拉尔底村和二茶村共54户受灾村民撤离临时过渡安置点,陆续搬进“202林场集中过渡安置点”。

  为让新年画走进大众生活,其展陈方式也不断创新。以“赏年画 过大年——我们的小康生活美术作品展”为例,其立足于与节日氛围相融合、与百姓生活相融合、与城市地域文化相融合、与国际文化传播相融合,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展示新年画艺术,丰富了观展体验。在第二届展览中,借助增强现实、人脸识别、人体感应等互动科技,展览实现了新媒体交互技术与传统年画的“联姻”,为观众带来兼具艺术性、互动性的沉浸式体验,也打造出一座吉祥美好的心灵家园。第三届展览则以时令节气为线索,通过“春和万象”“夏林堆绿”“秋疆如画”“冬藏谷廪”四大板块展开艺术叙事。展览现场——北京坊内的公共空间,被巨幅年画布置得喜庆热闹,北京部分公交地铁站点等同样设置户外展示区,使民间美术发挥更广泛的美育功能。

  2001年,这条大道未竟的追探重新开展。短短几天里不断向南北推进,最终停止在北端的晚期堆积和南端的新庄村。700米长、10余米宽(最宽处达20米)的一条南北向通途,赫然在目。意外的惊喜是,追探过程中一条与之垂直相交、300余米长的东西向大路也被发现。两条道路将“二号宫殿”基址以及1970年代普探出的5处中等规模夯土遗存围于其内,分布于路北路东的夯土建筑则一致规模较小,显然它们不仅是曾经的交通要道,也具有明显的区划作用。

黄洁玫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