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汉学如何更好架起文明互鉴桥梁?

来源: 雷科技
2024-06-11 17:07:11

  中新社布达佩斯6月10日电 (记者 马秀秀)当地时间9日,“汉学:文明互鉴的桥梁”座谈会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行。30余位专家学者、汉学家等齐聚一堂,交流探讨汉学发展与文明互鉴路径。

  英国爱丁堡大学文学、语言与文化学院汉学讲席教授费南山(Natascha Gentz)指出,研究需要设立中心或者机构,需要资金支持,研究人员自身也需要有精力和激情。另一方面,还需要找到合适的传播渠道将研究成果呈现给公众。她寄望年轻学者,探索包括运用新媒体等在内的新方法。

  前段时间,土耳其AHBV大学教授、汉学家吉来(Giray Fidan)参与编撰了关于土耳其汉学起源的书籍。他指出,汉学在土耳其已有超500年历史。类似世界汉学大会这样的平台对土耳其汉学家非常重要,大家可以与不同国家的汉学家交流,互相学习。

  自去年起,匈牙利罗兰大学中文系博士生王哲(Olajos István)开始在孔子学院和大学里教授中文。他了解到,很多学生选择中文是对中国当下热点话题和电视剧感兴趣。在他看来,可多为外国学生翻译一些电视剧作品。他还分享了一位家长想要学习中文,与儿子用中文交流的趣事。他指出,教师们要多和学生交流,基于学习的兴趣爱好帮助其更好地了解中国。

  在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后范狄(Dario Famularo)看来,中国文化特别有价值,为实现有效传播,汉学家应了解外国人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内在原因,从而更好搭建文化交流桥梁。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认为,做中国研究,一定要有世界眼光,要了解不同国家的文明和历史;要通过跨文化研究来探讨人类文明问题。作为主办方之一的中国人民大学将继续打造好世界汉学大会品牌,开拓年轻汉学家与老一辈汉学家之间的交流新渠道,建构世界汉学研究中心。与此同时,利用中国人民大学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数字创新平台——学术世界”,尝试开辟“世界汉学”科研成果发表专栏。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汉学家可以在平台上注册,并在专栏发表文章、相互交流,亦可了解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等 各学科的

  当然,机遇永远与挑战并存。过去3年,文旅市场无论是消费观念、主力人群,还是营销渠道、金融政策等均产生变化,不能简单重复过去“人山人海吃红利,千山千水送门票”的老路。如今,反向旅游、错峰旅游及年轻人青睐的“看展式社交”等新潮旅游形式丰富多样,这说明文旅产业要持续复苏,不仅要修复产业生态,还需要重构发展逻辑和商业模式,形成新的价值闭环。

  “非凡冬奥路一起向未来”,以此为主题,“纪念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一周年系列活动”拉开帷幕。去年,“双奥之城”北京给世人呈现了一届惊艳的冬奥会,现如今,一朵雪花的故事还在延续,也将一直向未来延续。(完)

  而前来应聘的不仅有当地居民,还有周边省市的各类求职者。

  在昌吉市北京南路街道社火队里有一对老年夫妻显得十分耀眼,大家都称他们是“暖夕阳二人组”。老人王仁基,今年已经73岁,是今年参演队员中年龄最大的一个。老伴闫淑兰,今年69岁,彼此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

  返程的脚步不再匆忙,走在宏伟的大桥上,壮阔的黄河成了二人眼里最美的风景。“刚才在桥上走那么急,风又那么大,我还挺紧张的。”何善美说。“那这不都解决了呗,无故障,一身轻。忙了这么多天,咱们今天终于可以回家休息了,带小芒果去看天鹅吧,春节前都答应她了。”丰靖川笑着说。

  ——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资本市场研究室主任张跃文

陈嘉亚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