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丨何为“高温天气”,又该如何防暑降温

来源: 红星新闻
2024-06-12 13:07:29

   端午小长假告一段落,可持续的高温并未退去。中央气象台消息,6月8日以来,华北、黄淮等地高温迅速发展,山东、河北地区有超过20个国家气象站最高气温突破当地6月上旬极值,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已超40℃。中国气象局高级工程师梁莉提示,高温天气持续不断,增加了人们中暑、热射病出现的风险,防暑降温不容小视。

一文读懂丨何为“高温天气”,又该如何防暑降温

6月9日发布全国最高气温48小时预报。图/中央气象台

   什么是高温日?

   据我国气象行业标准,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时可被称 作“高温日”。日最高气温为给定时段内气温的最高值,是前一日20:00至当日20:00之间的气温最高值。如果连续出现3天以上的高温天气过程,则被称为“高温热浪”或“高温酷暑”。

   本轮高温天气是北方地区今年以来影响范围最广、强度最强的高温过程,河北、河南、山东等地,高温持续时间长、日最高气温有极端性。

   中国气象频道气象分析师信欣表示,在本轮北方高温过程中,部分城市可能直接达到或已超过常年的6月高温日数。如,北京或将出现4天高温日,常年6月高温日数为3.9天;天津或将迎来5天高温日,常年为3.7天;济南或为6天高温日,常年是5.7天。

   为何会出现高温天气?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符娇兰表示,近期华北、黄淮等地受高压脊天气系统控制,天空云量较少,在晴空辐射和下沉增温的共同作用下,促进了高温发展。

   “今年夏季,我国的高温天气出现相对较早,高温天气过程较多。”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郑志海表示,全球变暖的大背景和大气环流的异常,是造成高温天气的直接影响因素。

   数据显示,今年春季我国平均气温为12.3℃,较常年同期偏高1.4℃,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国家气候中心预计,6月我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华北、黄淮等地气温偏高,高温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阶段性高温热浪风险较高。

   气象监测显示,厄尔尼诺现象已接近尾声,而拉尼娜现象即将出现。这是否会影响我国夏季气温?郑志海表示,拉尼娜对全球和我国的气温影响有非常大的区域差异和季节差异,从目前来看,进入拉尼娜状态要到夏季后期,对今年夏季气温的影响相对不大。

   如何防暑降温?

   专家建议:

   首先,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尽量避免在正午至下午三点间进行户外作业,这是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段。务工人员应科学安排时间,适当午休,在保证睡眠与体力充足的前提下,进行外出作业。

   其次,饮食方面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吃西瓜、梨、番茄等富含水分与维生素、矿物质的果蔬。避免食用过于油腻或辛辣的食品。同时,每天保证至少8杯水的摄入,减少饮用含糖或咖啡因的饮料,这类饮料不仅不能有效补充水分,还会加速身体脱水。

   第三,服装搭配要合理。多选择棉质、麻质等天然材料的衣物,透气且吸汗。此外,浅色衣物比深色衣物更能反射阳光,减少热量吸收。外出时,可佩戴遮阳帽、太阳镜、冰袖等配件,保护皮肤免受紫外线伤害。

   最后,特别关注老年人、儿童等群体的防暑工作。老年人、儿童等体质较弱,对高温的耐受力较差,有时也存在无法准确表达自身不适的情况。因此,更容易受到高温天气的影响。此时,家人和监护人应特别关注他们的身体状态,及时提供帮助,避免意外发生。

  这十个瞬间,记录了郎酒从“透明的郎酒”到“大家的郎酒、有故事的郎酒、有价值的郎酒、奋进的郎酒”,再到“经典的郎酒、有情谊的郎酒、时尚的郎酒、红红火火的郎酒”以及“郎酒新起点”的向上发展历程。

  《卫报》称,约翰逊正在考虑在未来几个月内前往乌克兰,如果成行,这将是他第四次访问乌克兰。

  分产品看,2022年中国锂电池和汽车出口同比增速分别高达86.7%和82.2%,太阳能电池出口也有67.8%的增长。此外,原油、天然气和煤炭等能源产品合计进口3.19万亿元,同比增长40.9%,占进口总值的17.6%。

  此外,法院还强力开展联合失信惩戒,建立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联合工商、金融等部门构建信用惩戒网络,累计公开失信被执行人信息9.8万人次,有力促进了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呼和浩特1月13日电 题:内蒙古人大代表郭丽丽:披荆斩棘带领农牧民过上“甜”日子

  以上专家指出,适当地储备一点补盐液是可以的。但抗生素没有必要囤积,即便是阳了引起腹泻,也是病毒性腹泻。抗生素不仅对病毒性腹泻无效,用了还会因无选择性的杀灭破坏肠道菌群而加重腹泻。

卢原士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