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颜值与智慧并存 秦岭脚下的凤堰梯田你了解多少?

来源: 山西新闻网
2024-06-06 10:22:57

  凤堰梯田位于陕西南部的安康市汉阴县,是秦巴山区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梯田。一阶阶的梯田中,把中国千百年来的农耕智慧发挥到了极致。

  总台央视记者 郑怡哲:我身后的这些大面积的梯田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延绵数十公里的梯田,从山脚盘绕而上,层层叠叠地铺展在凤凰山的山腰上。如果从高处俯瞰,已经栽了秧苗的地块是青绿色,和大地本来的土黄色、周围的村庄、远方的青山相映成趣。这里的地理形态被称为“八山一水一分田”,这些随山就势开垦的梯田,经过几百年的使用,没有出现垮塌,土地依然肥沃,历经风霜雨雪延续至今,展现出了极高的工程韧性。不仅成为大山深沟里重要的粮食来源,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结晶。

  眼下,万亩凤堰梯田迎来插秧季。大如曲池,小似新月,一行行秧苗整齐排列,绿油油的稻苗长势喜人,为梯田披上新“绿装”。

  然而,用梯田种植水稻,对水的供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梯田的水从哪里来?

  汉阴县水利局正高级工程师 李权兵:凤堰梯田是三面环山,南边就是汉江干流,有水汽蒸发,在三面环山的阻挡之下,形成了涡旋。其实是很大的一片云彩,后续也会产生局地小气候的降雨。

  刚刚还晴空万里,说话间,就又下起了一阵小雨。独特的地理结构带来了充沛的降水,沿着黄龙沟、茨沟、冷水沟、龙王沟4条溪水向下游流去,按照从高到低,通过“田、渠、塘、溪”体系实现了最有效的逐级自流灌溉。

  汉阴县水利局正高级工程师 李权兵:它是借用自然之力,用山地之势。和我们所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理念很契合。就像树状毛细血管系 统一样,保证了梯田的灌溉水源供应。

  古梯田:移民农耕文化结合的“活化石”

  凤堰梯田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独特地形地貌,充分尊重自然规律,是人与大山之间达成的默契。 作为农耕文化的“活化石”,凤堰万亩梯田,还见证了这里南北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明清时期,两湖、两广、闽粤、赣皖等地区居民大量向西部川陕地区迁徙,进山垦荒邨居,使汉阴成了名副其实的移民县。凤堰梯田的大规模建设是也是在这个时期。

  总台央视记者 郑怡哲:吴家花屋是一座不折不扣的湘派宅院。前后飞檐滴水,正房雕梁画栋,厢房、回廊曲折萦绕,院内百花荟萃,所以当地人美其名曰“吴家花屋”。 现在花屋正对着的东面就是肥沃的凤堰梯田。所以这座位于陕南的百年湘派建筑的背后,不仅体现了两地在建筑风格上的差异,而且也见证了来自南方的水稻种植技术是如何随着人员的流动一同扎根在秦巴山区的梯田之中的。

  2012年3月“陕西汉阴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正式揭牌对外开放,这是一座以移民、农耕、文化为主题的开放式生态博物馆。古梯田、沟渠堰塘、古建宅院以及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包含在其中。

  汉阴县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馆长 兰宗:凤堰移民生态博物馆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展示活态的文化遗产,以及与其相关的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系统,让陈列在大地上的文物活起来。

  人不负青山 青山定不负人

  这些年,当地加大生态农业扶持力度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带领百姓向农旅结合方向迈进。凤堰梯田还在原来一季水稻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季油菜花,“稻油轮作”不仅让这里丰收连年,更是在这片土地上书写下了四季如诗的注脚。

  春游金色花海,夏观水田插秧,秋闻稻花飘香,冬听雪落村庄。凤堰古梯田是秦巴大地的一幅画卷。随着一批农业文化旅游项目的启动,这里再次焕发生机与活力。

  汉阴县漩涡镇堰坪村党支部书记 吴新树:堰坪村作为凤堰古梯田核心景区,还一直保留着几百年前的传统耕作方式,能够让游客近距离面对面体验农耕文化。

  然而,传统的耕种模式对农户来说也面临着产量低、无法机械化等问题,村民种植意愿不高。为了留住梯田农耕文化之根,当地政府通过引入富硒生态水稻,支持土地流转复垦,发展“订单农业”生产有机大米产品等措施,重现梯田农耕盛景。目前,整个梯田的水稻栽植已经接近95%,今年汉阴凤堰梯田预计种植水稻超1万亩。

  同时,当地推进凤堰梯田农村生活污水、土壤污染防控,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68.2%,2023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49天,汉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成片的梯田,由粗放型种植变为有机科学种植,从发展单一种植业到与旅游等多产业的深度融合。

  通过梯田,我们能读懂古人生存的往昔,也能看到如今人们为未来做出的改变。沿着梯田拾级而上,流水潺潺,秧苗茁壮,这一方水土在保护和发展中,不断创造和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焕发出新的活力。

  据“浙江发布”微信公众号消息,9月14日上午,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易炼红在杭州会见了中国国民党前主席、中华青雁和平教育基金会董事长洪秀柱一行。

  据贵阳市花溪区民政局消息,为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能力,2023年9月10日,中央社会工作部筹备一局陈越良牵头负责人、业务处杜炜处长,中央政法委基层社会治理局常宁二级调研员、中央社会工作部筹备一局业务一处宋环环主任科员一行到花溪区阳光街道学士社区、青岩镇龙井村开展实地调研。

  (二十一)提供财力支持。中央财政通过现有资金渠道,支持福建开展涉台经济合作、人文交流等。中央预算内投资相关专项要加大对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重大项目支持力度。

  答:未经审批擅自有偿开展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存在培训环境安全风险、培训内容危害风险、“超标超纲”违背教育规律风险、从业人员侵害学生风险、“退费难”风险等各种隐患,既容易损害家长权益和学生身心健康,又可能使全社会陷入“教育内卷”无益竞争的泥潭。必须把隐形变异培训问题整治作为巩固校外培训治理成果的重要内容,依法坚决予以打击。《办法》第十八条根据行政处罚法授权(第十三条),明确了擅自有偿开展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的情形,列举了“转线上”“转地下”“换马甲”等三种隐形变异行为及兜底条款,规定了警告直至10万元以下罚款的法律责任。同时,《办法》第十六条规定对中小学在职教师擅自有偿开展学科类培训的行为,依法从重处罚。

  2022年12月15日至16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专门提到过这一问题。会议强调,要“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坚决遏制增量、化解存量”。

  (十七)促进文化领域融合发展。鼓励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打造更多文化产业合作平台,鼓励台湾文化业者投资入驻。支持闽台合作项目通过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对外展示。试点允许台湾业者在闽投资设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公司。引导闽台业界合作制作影视精品。汇聚两岸文化娱乐资源,打造两岸流行文化中心。继续开展涉台文物保护工程。鼓励台胞申请福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支持闽台妈祖宫庙联合开展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妈祖信俗”保护行动,共享保护成果。推进两岸闽南红砖建筑、妈祖文化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实施“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项目。支持台企申请文物保护工程资质,台湾专业机构和人员参与福建省内考古项目。

吴旻源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