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出“硬核”措施助敦煌研究院“育才”

来源: 中国搜索
2024-06-08 11:40:12

  中新社兰州2月26日电 (记者 冯志军)记者26日从敦煌研究院获悉,为强化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和敦煌学研究高地建设的人才支撑,甘肃官方九部门近日联合制定出台15条“硬核”措施,大力支持世界最大的敦煌学研究实体——敦煌研究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作为中国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量最多、跨区域范围最广的文博管理机构,近80年来,敦煌研究院十分重视石窟研究和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聚集了一批石窟保护、考古和敦煌学研究的专业人才队伍。

  “莫高窟保护事业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尽管院里近年陆续迎来一批批年轻人,但仍处于‘人才紧缺’状态。”关于“人才”的话题,也是近年来敦煌研究院历任负责人屡屡提及的“热词”。

  “文物保护、研究、弘扬和管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是人才,人才是一切工作的核心。”在退休后鲜有的公开露面中,“敦煌女儿”樊锦诗亦对此念念不忘。

  此次出台的《关于加强敦煌研究院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提出,对在敦煌研究院工作期间入选相关国家级和甘肃省级的人才,经该院党委研究,将分别一次性给予最高200万元(人民币,下同)、最高100万元的科研项目专项资助。

  同时,实施“莫高学者”培育计划,对遴选的“莫高学者”以3年为周期,每年给予10万元的项目资金扶持。支持敦煌研究院与中国国内部分高校联合培养敦煌学研究和文物保护领域博士、硕士。畅通高技能人才入编通道;细化绩效工资发放等级和档次,绩效收入向业务骨干、野外偏远一线岗位等人才倾斜。

  该《措施》还明确,要打造国家级科研平台培养人才,支持敦煌研究院组建全国重点实验室,甘肃省级财政按照平台新增投入的15%给予一次性资助,并设置开放课题,吸引不同领域的应用型、科研型高水平人才开展跨学科研究。

  “广泛引才”亦是未来育才重点。将针对不同类型人才,分别给予不低于50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提供120平方米以上的人才公寓,落实最高40万元的安家补贴,提供5年过渡期人才公寓等。

  中新社记者近年采访发现,随着敦煌文化持续风靡海内外,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前往大漠敦煌工作,传承“莫高精神”,其中不乏在国外读完硕士的年轻人慕名而至。(完)

  另一个协调机制是重大外资项目工作专班。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成立,协调解决重大外资项目落地涉及国家层面的规划、用地、用海、环评、能耗等问题,开辟绿色通道推进项目实施。

  闫学会虔诚地向“大仙”求经问道,“黄姨”告诉她:“你就打坐念佛,越打越顺,干啥都顺顺利利的。”闫学会对此深信不疑,在笔记中记下了所谓的“保平安的法门”。人前,她高谈阔论理想信念;人后,她求神问卜迷信“大仙”。

  谈及医药制造领域发生的变化,武田制药全球总裁兼CEO卫博科表示,中国市场一个非常明显的进步是,逐步建立了鼓励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创新和研发的良好环境。

  彭新林说,一是加强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制度,尤其是严格落实该制度。如果瞒报,这属于违纪行为,需要严肃处理。二是严查权力与资本勾连,构建亲清的政商关系。三是要警钟长鸣,搞好抓好警示教育,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王印今年33岁。他在山东泰安东平县东瓦庄村出生、长大,爷爷是工人,总在家里敲敲打打,他还跟着爷爷在工厂里住过一阵。二十多年后,谈起做手工,他能一口气说完几个故事。9岁,他用废弃的塑料瓶、笔芯,加稀释过的红墨水,做了简易的温度计。他还制造过与水火箭原理类似的空气炮弹,发射时一飞冲天。

  这是人民海军连续三年在成立纪念日之际发布专题宣传片。2021年4月22日海军主题形象宣传片《大海向党旗报告》,以3名基层官兵为人物主体,以一场实战化演练为故事主线,辅以战术口令、战斗警报、机器轰鸣、水中声呐等环境同期声,结尾从1921年到2021年跨越百年的时空对话,描述了人民海军发展壮大的辉煌航程。

张玉松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