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创技术为纳米金属材料拍出3D照片

来源: 大河网
2024-06-16 14:00:23

  ◎本报记者 雍 黎

  12月1日,《科学》杂志刊登了重庆大学科学家的重要成果: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电子显微镜中心主任黄晓旭及其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三维透射电镜技术,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对纳米金属塑性变形的研究,并发现纳米金属塑性变形后其内部晶体取向可回转这一反常现象。

  这一重大发现标志着黄晓旭团队自主研发的三维透射电镜技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正式从原理进入成熟应用阶段,实现了纳米材料研究从二维到三维的跨越。

  黄晓旭团队长期致力于先进表征技术和纳米金属的研究,并在10多年前提出了一种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纳米晶体材料进行直接三维定量表征的新方法— —透射电镜三维取向重构技术,这一首创性技术的相关原理还在2011年于《科学》杂志上发表。

  “这个技术从理论实现应用,我们用了10年。”黄晓旭说,看似简单的三维图像,其实是由几十万张透射电镜照片的晶体取向信息合成提取获得。

  为了让这项技术高效、准确、实用,黄晓旭团队进行了原创性技术研发,在硬件上研制出电镜电子光学与图像采集控制系统,提升了电镜的高质量数据采集速度;在软件上开发出高效的数据处理分析和三维重构系统,从而将纳米材料的内部结构从二维图片变成了三维图谱。利用这些原创技术,他们成功开发了一系列基于电子衍射的三维透射电镜技术,其中透射电镜三维取向重构技术的空间分辨率达1纳米(1纳米相当于百万分之一毫米)。这些技术填补了纳米级三维取向重构技术的空白,将大大促进三维材料科学的发展。

  “三维透射电镜技术是我们为研究纳米材料打造的一把称心如意的剑。”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电子显微镜中心副主任黄天林说,有了这个强有力的工具,就可以对组成纳米材料的各个小晶体进行精确描述。这不仅可为建立微观结构与性能关系的新理论模型奠定基础,还能为开发控制和优化纳米材料结构与性能的新途径提供指导。同时,相比已经在材料科学领域应用的X射线三维表征技术,透射电镜三维取向重构技术将空间分辨率从微米级提高到纳米级。

  黄晓旭团队还利用透射电镜三维取向重构技术,首次实现对纳米金属塑性变形研究并发现纳米金属塑性应变可恢复的反常现象。这一新发现丰富了纳米金属塑性变形理论,将为先进纳米结构材料研发、纳米材料使役行为的预测和控制,以及微纳器件功能优化提供指导。

  春天,雪落兴安杜鹃是摄影爱好者的迷恋;夏季,家家户户的小菜园结满各式蔬果,“溜达鸡”在院中悠闲地“散步”,清爽舒适的气温带给游客极佳的避暑体验;金秋,山上的野生蓝莓、红豆、山葡萄等野果逐渐成熟,大型采摘现场着实壮观。

  做好新冠救治费用预拨工作,对定点医药机构发起结算申请的费用,可先结算后审核,20个工作日内拨付到位。为昆明方舱医院开辟医保联网绿色通道,实现医保直接结算,切实减轻医疗机构和患者经济负担。

  此外,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占全球50%左右,中国的碳汇、人工造林面积连续30年“双增长”。中国在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碳汇等领域已经具备了一定竞争优势,应该进一步做大做强。

  在天津站、天津西站、石家庄站、张家口站和唐山站,做好互联网订餐及特产预订服务工作,提供高、中、低不同价位餐食,保障低价位餐食供应;北京西站、北京丰台站、天津西站、石家庄站、德州东站、保定东站、张家口站、唐山站等车站,可实现站内换乘,提高旅客中转效率、缩短旅客换乘时间,降低在站客流压力。

  另有69%的受访家庭遇到需更换或补领证件的情况。交通安排上,也有家长反映不清楚哪些跨境巴士仍在运营以及交通路线等,建议两地政府能够适时发布相关指引。

  为加快推进松露人工种植的研究,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先后派出3名科技人员,与攀枝花市林业局、四川省林业科学院的科技人员一道,前往意大利、法国学习松露菌根苗培育技术。2007年,在盐边县建立了松露培育基地,经过补植、改土等一系列艰辛的管理工作,终于在2017年产出9枚松露。

郑家铭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