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搭建中医药文化交流平台 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来源: 北青网
2024-06-10 13:38:56

  中新网贵阳6月7日电 (王秋旭)6月7日,贵州中医药大学举行“2024中-俄国际中医针灸教育+文旅”项目结业典礼,17名来自俄罗斯的学员结束了为期近一个月的学习交流。

  近年来,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医药文化成为“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之一。贵州中医药大学联合贵州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实施“针艾黔行”品牌项目,旨在搭建与各国开展传统医药互鉴交流的桥梁,积极推动贵州与国外地方政府、医学院校、医疗机构等在传统医药人才培训、文化交流、医疗合作、传统医药国际贸易等方面实现互利共赢。

  “2024中-俄国际中医针灸教育+文旅”项目,就是“针艾黔行”品牌项目活动之一。

  17名来自俄罗斯的学员从5月12日开始至6月7日,在近一个月的学习中,系统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了针灸、推拿等中医技法的实际操作。

  “在贵州学习期间,学到了很多中医知识 ,回国后会将所学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来自莫斯科的针灸讲师叶莲娜·茨维特科娃说。她曾患三叉神经痛,通过中医治疗后病情好转,也因此爱上了中医,并进入俄罗斯国际东方医学学校学习针灸。“中医的治疗方式很独特也很有效,可以治好很多疾病,我治疗过的病人们也很喜欢中医。”

  “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方式各有不同,西医侧重于药物和手术,中医更着重于内在的改善,偏重于对身体整体统一调理。”学员维克多利亚说。在俄罗斯从事美容业的她,希望通过中医的方式,让她的客户保持年轻和健康。

  “中医在俄罗斯越来越受到关注,许多俄罗斯人已经开始接受中医治疗,这也让在俄罗斯从事中医行业的中国医生对弘扬中医药文化更有信心。”俄罗斯传统东方医学专家学会会长黄国荣说道。

  毕业于中国中医药大学的黄国荣,2017年开办了俄罗斯第一家中医培训学校——俄罗斯国际东方医学学校,至今已培训学员约7000名。当他了解到贵州推出的“针艾黔行”项目后,便与贵州中医药大学联系参与这个项目。双方很快达成合作协议。俄方通过层层筛选,遴选了一批有多年针灸实践经验、对中医药文化有一定了解的中医从业者参与活动。

  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副院长杨硕作为本次教学讲师,负责“经络诊察”教学。他说,“2024中-俄国际中医针灸教育+文旅”项目不仅有助于促进中俄两国在医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有助于传播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完)

  齐越峰还谈道,政府牵头在城区医院附近合适区域,在不影响街区景观的前提下,可鼓励社会资本出资建设立体停车场,让患者在医院附近就近下车就医。

  几张桌子、一沓红纸、多套笔墨……书法爱好者们挥毫泼墨,将满满的祝福倾注在笔端,一副副原创春联跃然纸上。围观民众可挑选自己喜欢的春联,或者现场“私人订制”心仪的春联。

  美团发布的元旦假期消费数据显示,生活服务业正加速回归,日均消费规模比2019年同期增长75%。尤其是之前受冲击较大的餐饮堂食,元旦假期前两日,全国堂食线上交易额较上周增长超1倍。随着KTV+火锅、KTV+全息投影等新体验不断丰富,KTV订单量相比节前上涨204%。

  东盟已经连续3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22年是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开局之年,双方经贸往来更加密切,出口3.79万亿元,增长21.7%,进口2.73万亿元,增长6.8%。同期,东盟占我国外贸比重较2021年上升了1个百分点,达到了15.5%。

  在疆内,积极推进疆内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深化风光水火协调控制,探索燃煤自备电厂与新能源绿色替代交易、跨区富余新能源现货交易、调峰辅助服务市场等模式。结合区域和行业发展,稳妥有序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电能替代,应用“电能替代+需求响应”“新能源+电能替代”等组合技术手段服务消费侧节能降碳,促进地区低碳发展。在疆外,在全力保障好“疆电外送”通道新能源占比的基础上,结合新疆“白天强、夜间弱”时段性外送特点,充分利用输电通道剩余能力组织“疆电外送”助力外省电力供应,帮助用电企业拓宽碳减排路径,助力其转型升级、实现低碳零碳可持续发展。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张祖强介绍,入冬以来,全国气温总体接近常年略偏低。冷空气活动会从供需两方面对能源保供造成影响:一方面,低温降温会导致居民对供暖的需求增加;另一方面,雨雪天气会给供电设施以及供电原材料运输等带来不利影响。

吴国梁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