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纪录片《人民领袖毛泽东》创作座谈会举办

来源: 参考消息
2024-06-14 17:44:13

  中新网北京2月3日电 (记者 高凯)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办的文献纪录片《人民领袖毛泽东》创作座谈会日前在京举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董昕,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学术和编审委员会主任、纪录片《人民领袖毛泽东》总撰稿王均伟出席会议并讲话。

  《人民领袖毛泽东》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推出的重大理论文献纪录片。据介绍,该片播出后取得收视、口碑双丰收,为重大理论文献纪录片创作提供了启示。

  董昕当日指出,该片将对当下中国和世界重要议题的思考融入对历史的追根溯源,兼具一定的历史学、文献学价值和强烈的现实意义;围绕毛泽东的“人民情怀”这一核心,打破编年体叙事模式,每集围绕不同主题对毛泽东的多个典型侧面进行深入挖掘,塑造出真实可信、血肉丰满的领袖形象;用珍贵采访、权威观点、翔实史料,对一再深入开掘的重大主题进行创新表达,将政论化与生活化、诗意化高度结合,既有振聋发聩的深刻论述,又有震撼心灵的情感冲击。

  《人民领袖毛泽东》执行总撰稿费虹寰阐述了团队的创作理念,表示创作中选取了毛泽东与人民的关系这一主题,力求以小见大折射人民情怀,同时立足寻找解读史料的新视角,让老故事焕发新生。

  当日参会专家肯定了该剧求真求实的纪实手法、正确鲜明的历史导向、清晰严谨的逻辑表达、灵动优美的影像语言,认为该剧生动地展现了毛主席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以及在新民主主义和新中国的建 立上无与伦比、彪炳史册的贡献,并围绕重大题材纪录片应该如何遵循创作规律、如何常讲常新等问题展开深入研讨。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指出,该片始终贯穿的主题就是人民。他认为,《人民领袖毛泽东》把鲜活的素材和权威的阐释进行了非常好的结合,很多新故事既有细节,又可以见出毛泽东的格局,也有一些老故事,但发掘出了新角度。

  国家广电总局重大理论文献电视片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金德龙指出,该片的创作不仅是对原有素材进行客观的整理和纪录,而且还基于当代视角对毛主席原有的故事文献资料,历史档案,影像画面予以重新地梳理挖掘,提炼和阐释,以适应当代价值需求和价值重构的要求。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胡智锋认为,该片创作者把政论片的表达习惯转成故事化的讲述,通篇突出故事主体,以故事来成就和架构,成就了其最大的亮点之一。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关玲表示,这部文献纪录片通过一种点状的具有思想性的编辑技巧,在八集的内容当中,将一位伟人的形象通过事实勾勒出来,让观众再一次感受到了领袖毛泽东的巨大魅力。(完)

  就在几天前,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当地时间24日发布题为“中国战机与美国海军军机在南海(上空)对峙”的报道进行炒作,曝光美国军机带上美媒记者窜扰中国南海岛礁时受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无线电警告一幕。有军事观察人士表示,类似视频恰恰反映出美方是导致南海局势紧张的根源,美军机“不远万里”到中国家门口频繁挑衅滋事,这种“寻常的周五”也恰恰展示出美军经年累月在南海进行的高强度抵近侦察。

  尽管美国CNN新闻声称他们正就德尔托罗的言论要求中国外交部置评,但这种蠢话实在不值一驳。如果“使用奴隶可以增加军事优势”这种逻辑真的成立,那在美国还广泛压迫黑人奴隶的1812年,美国也不会被英国驻加拿大殖民者一路打到首都,连白宫也被人一把火烧了。

  (二)坚持尊重各国主权、领土完整。主权平等和不干涉内政是国际法基本原则和现代国际关系最根本准则。我们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各国内政不容干涉,主权和尊严必须得到尊重,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的权利必须得到维护。应坚持主权独立平等,推动各国权利平等、规则平等、机会平等。

  对普惠性民办园,王海英这样对《中国新闻周刊》形容:“民办与普惠组合到一起,形成了一个极具内在张力感与矛盾性的概念。”生育率下降背景下,这种张力被进一步放大。采访中,多位幼儿园园长反映,即使在“补贴天花板”的北京,大多普惠民办园仍入不敷出,生均不足2000元/月的保教费和补贴就是幼儿园的全部收入,其中70%以上要支付教职工工资。为尽可能节约成本,幼儿园想了各种办法:将配班老师换成实习生、取消原有的特色课程、减少玩具开支等。

  王力安防制造基地生产总监李廷钱是80后,来自云南。2000年,年仅18岁时,他只身一人来到永康。到永康第一天,他买了一瓶红茶,吃了一顿饭,兜里就只剩5块钱了。第二天,他跑到王力工厂门口排队应聘。时隔二十多年,他还清楚记得那天下着小雨,起码一百多人排成两排,全是年轻小伙子,等着工厂来挑人。“当时工厂很难进,有的还要找关系,招聘的人看看手,看看体型,最后就挑了二三十个。”

  从2017年起,全国每年的新生儿都比前一年减少了100万~200万,这些都是幼儿园“丢失的生源”,如今作为生育率下降对社会影响的现实映照。三年疫情过后,当孩子减少,面临生存困境的幼儿园又该何去何从?

姜贤喜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