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中国年|千年晋祠里的“年味”:“寻龙” 舞龙 赏民俗

来源: 新民晚报
2024-06-20 09:08:43

  中新网太原2月14日电题:千年晋祠里的“年味”:“寻龙” 舞龙 赏民俗

  作者 高雨晴

  工作人员身着“龙宝宝”服装,与游客亲密互动;游客将舞龙棒举过头顶,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非遗传承人表演背铁棍,向游客展示当地春节民俗……2月14日,农历正月初五,在千年皇家园林晋祠,处处洋溢着浓浓年味。

  舞龙俗称玩龙灯,从春节到元宵节,以舞龙的方式祈求丰收和平安吉祥,成为中国各地的一种习俗。记者在晋祠三圣祠前看到,一场游客之间的“舞龙”对决精彩上演。

  来自辽宁的12岁女孩潘怡君与父母参与其中,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魅力。“这是我第一次到山西,第一 次来晋祠,也是第一次体验舞龙,感觉自己舞得很好,我很喜欢。”

  位于山西太原的晋祠,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跨域时代最长、保存最为完整的祠庙式古典园林,文化遗存丰富。祠内现存宋、元、明、清等时期各式建筑100余座,宋元以来雕塑100余尊,上千年古树29株。

  甲辰龙年,晋祠圣母殿前的八根木雕盘龙柱,吸引八方游客来此“寻龙”。据了解,其始建于北宋年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雕盘龙柱。八条盘龙各有名称,中间两条展翅欲飞的是应龙,两边对称的分别是蟠龙、蛟龙和螭龙。历经千年风吹雨淋,它们仍保存完整,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不少游客在此拍照打卡。

  春节期间,来自天津的游客贾磊,选择带家人到山西游玩,晋祠就是此行中的一站。他发现,晋祠的献殿、圣母殿、水镜台,“龙”元素无处不在。“这些龙雕刻精美,祠内建筑都是木质结构,保留着原始样貌,令人叹为观止。”

  今年春节,晋祠博物馆以“龙”文化为核心,结合当地民俗风情,推出“做个龙灯锵咚锵”“国潮龙帽DIY”“辰龙献瑞探古祠”“龙吟长空 福龙高照”“龙游四海打卡”等线上线下系列文化活动,让民众沉浸式体验龙年“年味”。

  “晋祠有很多‘龙’元素,游客找到五处后,与其拍照合影并转发朋友圈,即可获得小礼品一份。”晋祠博物馆公众接待部副主任杨成雯介绍。

  除龙年“寻龙”打卡外,该馆还举办剪纸、拓印等非遗体验,民俗表演等活动。晋祠水镜台前,远近闻名的徐沟背铁棍艺术表演,吸引游客围观、拍照。只见一名成年男子背后竖一根铁棍,举着六七岁的小孩,随着背铁棍演员的步伐起伏,铁棍上身着戏服的小孩在半空中双手挥动水袖,跟着锣鼓乐节奏变换动作。

  现年48岁的周红亮,表演徐沟背铁棍已有30余年,曾多次前往全国各地演出。“徐沟背铁棍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晋祠是太原第一名胜,春节期间我们每天在这里演出四场,希望让更多外地游客了解徐沟背铁棍,感受当地民俗文化的魅力。”

  不仅如此,今年春节,晋祠博物馆还以圣母殿木雕盘龙为原型,创新推出“晋祠比耶龙”表情包,通过动态卡通表现形式,将木雕盘龙各种动作、情感展现出来,让海内外民众从多个角度近距离了解晋祠。(完)

  让网友们发文赞美的,正是上海豫园灯会。

  在国家发改委创新驱动发展中心主任白京羽看来,“十四五”乃至未来较长一段时期,中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前景持续向好,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大有可为。

  一部《茶馆》,每年上演是剧组的狂欢,也是观众的福利,然而今年的幸福来得有点突然,春节前开票前一日的官宣与《正红旗下》首演的喧嚣叠加在了一起,2月2日经典版《茶馆》的上演更是延续着众星云集的喜庆氛围。第726场“老裕泰”再开张,有茶正酽的浓郁,也有火候略有不同的新鲜。虽然连手握“变天账”的梁冠华也记不清这究竟是该版本的365场还是356场,但人艺的中生代们正向着老前辈写就的374场一路狂奔。本轮演出,将持续至2月12日(5日和9日休息)。

  超过20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家展商参加此次展会,其中中国展商占比过半。行走在展厅中,很容易看到中国展商忙碌的身影。培根说,展会因中国企业参展而氛围活跃。

  ——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21年11月11日)

  新年的氛围刚刚褪去,元宵的味道扑面而来,在元宵节到来之际,武警广西南宁支队某中队通过邀请军属走进军营,与官兵一同参与元宵与汤圆制作大比拼、拉家常、拨打亲情电话等方式,让官兵们在军营里也能感受到浓浓的暖意。

杨佳莹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