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文旅观察:露营产业如何进阶?

来源: 闪电新闻
2024-05-24 13:27:11

  中新网金华5月23日电 题:浙江文旅观察:露营产业如何进阶?

  作者 童笑雨

  一块天幕、一顶帐篷、一桌美食,两年前,这是最时尚的休闲方式。近来,随着Citywalk、CityBoat爆火,很多人发现,露营逐渐淡出朋友圈。

  随之带来的,是人们关于露营产业的思考:曾经的“顶流”露营,如何进阶?

  日前,金华山·中国国际露营大会在浙江金华举行,来自海内外的露营设计、露营产业专家学者和协会代表共话露营产业、行业发展。

  曾经火爆的露营,如今怎样了?

  北京青蓝文旅规划设计院院长、中国城市科学规划设计研究院旅游总规划师马牧青认为,当下的露营市场逐渐回归常态化,露营产品在多元化发展的同时,呈两极化发展趋势,突出表现在高端、野奢、小众化和低端、简易、大众化。

  相关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2022—2023年中国露营行业研究及标杆企业分析报告》显示,预计2025年中国露营经济核心市场规模将升至2483.2亿元。2024年,中国露营市场规模已经突破万亿元大关,成为文旅产业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国产户外露营品牌原始人品牌部负责人表示,这两年,露营装备销量高,普通入门玩家数量激增,且露营已从一、二线城市逐渐扩展到四、五线城市。

  他还提到,以前露营人群以年轻人为主,但现在不仅家庭出行越来越多,甚至还有很多老年人组队露营,参加户外运动。

  但此前在网络上,仍有声音提到“露营行业遇冷”。

  业内人士表示,所谓的露营倒闭潮,其实是行业“大浪淘沙”的一个过程。那些跟风蹭热度、运营成本和品质配套跟不上需求的露营地,势必会被淘汰。“一块草坪、搭个帐篷,就是露营吗?这个答案是否定的。”中国国际露营大会主席李守文说。

  北京王府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丽辉表示,当下,消费者更倾向于“露营+音乐”“露营+垂钓”“露营+徒步”等融合业态,圈地、搭个帐篷就能躺赚的日子已经过去了,独特的露营目的地、差异化的运营方案、丰富的体验感才是 消费者的需

  如此次活动的举办地,浙江金华山,从山顶到山麓都有露营新业态进驻。

  在双龙溪峡谷中段的云中溪项目,增加了露营、团建、娱乐、山谷泳池等内容;在入驻当地的户外品牌大白熊Nordisk,游客能体验丛林穿越、蹦床网阵等游乐设施,以及围炉煮茶和帐篷火锅等新式用餐。

  如何让露营更健康、更持续,更受大众欢迎?有专家提出,要规范营地从业标准、提高运营门槛、提升从业人员服务意识、发展主题露营,增强消费者体验感。

  马牧青表示,主题露营是产业竞争发展的密钥,“露营+”可有效延伸产业链,如“民宿+露营”可创建乡村微度假旅游区。

  “露营已经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项目,而应成为区域旅游的配套。”对于露营地未来的发展,巴西国际露营协会亚洲执行主席郭昕力认为,要结合农文旅大方向,通过露营地引流,结合活动丰富内容,通过区域配套带动周边产品,最终通过城市人流消费带动乡村经济增长。

  此外,他还提到,要加强国际合作。他说,欧美等国家露营产业发展较早,如今中国虽然实现了赶超,但在国际上,“中国声音”并不响亮。“中国的露营装备产品和国际品牌在质量、声量上仍有一定差距,要多交流,可加强与巴西等拉美地区国家的合作,搭建贸易平台,发挥中国露营装备产品的全产业链优势。”(完)

  在数商兴农领域,在“思源工程”牵头组织下,中国电商乡村振兴联盟及成员单位帮助对接农产品销售金额100亿元,资助企业330家参加“三品一标”认证,带动农户75万户,其中困难户11.1万户。

<a><img src="//i2.chinanews.com/simg/hnhd/2023/01/03/29/826459436975610701.jpg" alt="" /></a>

  2022年12月26日,随着C57次复兴号动车组列车从成都开出、驶往西昌,全长915公里的新成昆铁路全线通车,相比原有老成昆铁路上的普速列车,成都到昆明运行时间由19个小时缩短到约7个小时。

为反拐寻亲工作“提速”

  公安部交管局要求,各地公安交管部门主动应对、防范化解各类交通安全隐患风险,要聚焦新形势新特点,动态研判交通安全形势,从严从细从实抓好组织部署、指挥调度、检查督促等各项措施;要扎实开展“人车路企”隐患排查,重点督促运输企业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加强大客车乘车人安全带使用的源头管理;要最大限度把警力装备摆到路面,科学调整勤务部署,强化秩序维护和安全管控;要全面排查治理易堵点段,加强关键节点交通组织,做好流量监测、清障救援、事故快处快赔、恶劣天气应急管理等各项准备,严防长时间长距离拥堵;要深入开展交通安全主题宣传活动,持续开展交通信息引导服务,加强预警提示曝光。

  (十七)强化水土保持监测评价。构建以监测站点监测为基础、常态化动态监测为主、定期调查为补充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完善全国和重点区域土壤侵蚀模型,深化监测评价和预报预警,充分发挥水土保持监测在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中的重要作用。优化水土保持监测站网布局,按照事权划分,明确中央与地方支出责任,健全运行机制。按年度开展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及时定量掌握全国各级行政区及重点流域、区域水土流失状况和防治成效。建立水土保持监测设备计量制度,保证监测数据质量。

黄世齐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